貓民夜間生態獵奇:馬灣海岸生態奇觀Part 2

貓民夜間生態獵奇:馬灣海岸生態奇觀Part 2

前文提到,我們一行通宵在馬灣進行獵奇直播的節目主持,在潮水退去之時走到石灘上,並有幸目擊一小群「獅鬃水母」,在前方不遠處的海裡悄悄地隨浪漂過。當我們目送這群水母慢慢遠離後,回過神來,竟發周遭的岩礁上還棲息著,另一種與水母同屬「刺胞動物門」的生物,數量還多得讓我們感到詫異呢!

「狄氏襟疣海葵」(Banded bead anemones, 學名: Anthopleura dixoniana)是一種分佈於西南太平洋沿海地區,並特別喜愛生活於潮間帶礁石或藻礁上的海葵。這種海葵最容易被識別的特徵,是牠們的觸手都呈半透明的啡黃色,兼且附有大大小小的白色斑紋,而中央口盤位置則是深啡色的。
 


為什麼海葵中央成為口盤呢?口盤簡單點理解就是海葵的嘴巴。但海葵不是一種植物嗎?為何會長有嘴巴的呢?雖然海葵這個名字,與牠們的長相貌似葵花有關,只不過牠們卻是不折不扣的動物,更是海裡的肉食捕獵者。

海葵與水母,均屬「刺胞動物」的成員。如前文的介紹,刺胞動物的觸手佈滿能噴出刺絲與毒液的細胞,以作為獵食與防禦的工具。因此,海葵能以觸手捕捉魚類、貝類、蠕蟲和其他浮游生物後,放進中央的口盤位置進食。


 
另外,海葵其實並非只能停留在某個地方,牠們是能夠移動的。出現這種錯覺,是因為一般海葵底部的基盤,能牢牢吸附在礁石之上。然而,在有必要的時候,海葵能慢慢地在石面上蠕行,部份品種更能夠在海裡暢遊。



雖然,海葵以單體的方式獨立存活。但在獵奇當晚,我們在礁石上看到的畫面卻相當驚人。多不勝數的狄氏襟疣海葵在石縫間,並排棲息。對於密集恐懼者來說,或許會看得頭皮發麻。



另一方面,由於狄氏襟疣海葵一般生活在潮間帶,因此在海潮退去之後牠們便會暴露在水面之上。此時,海葵便會作出有趣的相應對策,將身體和觸手收縮成一個2至3厘米的小柱球,以放置水份過度流失。待潮漲水位回升後,海葵的便會重新膨脹成我們熟悉的模樣。



我們一行人能在馬灣親身目睹這般神奇的生態景緻,實在欣喜萬分。然而,我們在馬灣海岸發現的,遠遠不止海螺、水母和海葵。究竟我們還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生物呢?留待下回分解。

熱血主持育成計劃︰
Kiyo︰
熱血貓民︰
http://bit.ly/2CxGGlK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