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棍網球總會 女子精英訓練計劃主教練范德筠

專訪香港棍網球總會 女子精英訓練計劃主教練范德筠


不少運動都有悠久歷史,棍網球(lacrosse)就是其中一種。

早於公元前2000年出現,本是北美洲原住民,即印第安人的酬神儀式。據說當時每個部族派出一百至一千名男性,人手一枝設有網袋的木杖,在廣闊的平原上作維期兩至三日的比賽 - 可以想像場面有幾壯觀!隨征服者(Conquistador)來到美洲新大陸的傳教士,認為此項活動牽涉大量推撞和打鬥、太暴力,並與「邪教」相關,應被禁止。話音未落,其他征服者,尤其是法國人,被這項既緊張又刺激的競技活動深深吸引,開始互相對賭,甚至有樣學樣製作木杖,組隊互相作賽......

想不到征服者的鐵蹄踏遍美洲,將原住民一一征服、消滅,唯有棍網球,不單被帶回歐洲,更落地生根,成為歐美流行的運動。棍網球先後五度成為奧運項目,其中在1904年及1908年屬正式比賽項目。在192年、1932年與1948年,則是示範項目。

從美洲傳到歐洲 再由大學教授帶到香港

來到今日,每場棍網球賽事當然不會如當年的印第安人般,動輒上百人參加。「每隊六至十人,視乎性別、年齡及場地大小。每位球員都配備一支稱為Lacrosse Stick或者Crosse的連網長棍,比賽時以棍去傳球、接球和運球。」香港棍網球總會女子精英訓練計劃主教練范德筠(Gem)說。「球員目標只有一個 - 把球射入對方龍門。」

「棍網球的棍可以用來打擊對方的棍去防止對方射門。男子比賽一般有較多身體碰撞,因此需要配備多一些保護裝備;至於女子比賽則不會有太多碰撞。」

Gem中學畢業後考入英國的University of Bath,期間她協助大學棍網球隊升上最高級別聯賽,更曾經出任隊長一職。畢業後返港繼續打波,至今為香港棍網球總會工作超過十八年,目前是女子精英訓練計劃主教練,亦是港隊助教。

「至於香港,則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由英國傳入。1962年,一位英國教授來香港大學教書,他本是棍網球的狂熱份子,自然將這項運動帶入香港大學。以我所知,當時不少港大學生都愛上棍網球。直至1993年,一群港大畢業生成立香港棍網球總會,令棍網球不再是港大專屬的運動,而是人人可以參加的。」

「現時有逾九百位註冊會員。總會多年來積極推廣棍網球,目前不少中、小學亦有棍網球校隊,中學男女隊伍約有二十支。小學也有八隊校隊。」事實上,香港棍網球總會成立後,定期參加地區及國際賽事。「包括男女子世錦賽、U19世錦賽、室內棍網球世錦賽。港隊排名方面,男子U19世界排名11、女子U19世界排名12。成人男子隊世界排名27,成人女子隊世界排名18。」

疫情影響本地賽程 盼球場儘快重開

「自2014年起,總會更每年舉辦香港公開賽。」Gem說,2019年的賽事共有廿一支球隊參加,包括新加坡、台灣、日本、南韓及中國等,共十一支男子隊及十支女子隊。香港男子及女子代表隊分別贏得2017年及2018年的冠軍,2019年男子組冠軍則由日本FOGO奪得;女子組冠軍則是慶應義塾大學一隊,男女港隊屈居亞軍。今年的香港公開賽原定於4月10至13日舉行,因疫情關係而取消。

「2020年的本地男子冠軍聯賽被迫腰斬,女子冠軍聯賽則要縮短賽程,直接進行決賽。學界比賽方面,原定4月進行的校際盃亦要延期 - 校際比賽才舉辦了兩年,仍屬起步階段。」

她承認,現時棍網球在香港尚未普及。「目前主要棍網球參與者都是大學生。我們一直想洗脫這個形象,讓更多人知道,棍網球是人人可玩,因此特意主動接觸更多中小學。其實大部份現役球員都很年輕,約十五至三十歲左右,男女比例為六四比。他們拿著球棍在街走過,途人會好奇,那是用來做甚麼的?是用作捉魚的嗎?坦白說,鮮有人知道這是棍網球的用具。」

「過去兩年的校際盃,反應不錯。學校歡迎讓學生接觸嶄新運動;家長想讓小朋友參與不同類型的運動;對學生來說,棍網球與一般的運動項目完全不同,有新鮮感而且刺激好玩。有些學校更成立棍網球校隊,並讓隊員和學生參加總會的訓練計劃,繼續鑽研這項運動。」

Gem認為,人在香港,接觸棍網球雖然不易,但亦有頗大的發展空間。「能夠打棍網球的場地不多,除了香港棍網球總會,坊間鮮有機構或組織開班 - 政府方面,更是不消提。但若由學習棍網球的方向來看,由開始玩到變得熟練,其實不難。即使是小學校隊,經過短時間訓練,已經能夠出賽。」

「期望這場瘟疫過去,康體設施與球場重開,讓大眾一起接觸這項講求速度、爆發力及體力的運動。」

畫家筆下,北美洲原住民的棍網球。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2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