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新聞》之倒閉,對香港推動傳媒改革的朋友來說,可謂莫大的損失。縱使它有千般不是,立場偏向泛民,或在網絡創作版權的應用上出問題,但它全網絡的形態,聘請全職編輯日夜運作,比擬傳統在地媒體的營運方式,的確開創香港網絡媒體的新紀元。
《主場》創辦人之一蔡東豪在結束營業的宣言中表示,無法擴大廣告營收是主場的死因之一。從這一次事件,我們真正要反思的是「新媒體該如何走下去」。
新媒體之所以「新」,不單是借用網絡平台的傳播模式,還有全新的新聞發掘模式、媒體個體化、經營方法、讀者和媒體營運者之間的互動。尤其最後者,是傳統所欠缺的一環。
說回營收,傳統媒體的賺取收入方法不外乎三個:內容收費(包括實體銷售、訂購服務及按量收費)、廣告收入及置入式行銷(包括鱔稿及廣告雜誌等)。傳統模式的成功,以下四大條件必不可缺:高滲透率、平台壟斷性、媒體特殊定位及強大的銷售團隊。以免費電視的廣告銷售為例,明顯就依仗以上四大因素︰專營權確保壟斷性,家家戶戶安裝電視確保高滲透率,獨家藝人及自家節目確保內容獨特性,集體式經營確立強而有力的銷售隊伍。甚至,可以說是市場企劃人員別無選擇,必須在該平台進行推銷。
再看像《主場》一樣的新媒體,雖然滲透率高,但內容基本來自報紙「炒稿」,或翻譯報道,或博客文章,令它可充作收集資訊的合流平台,節省閱讀時間,卻無獨特性可言,或甚可被手機程式取代;而且太多同類型的競爭對手(包括香港及海外),沒有必然壟斷性;加上資源有限,不可能建立龐大銷售團隊。而相對於仍擁有強大內容和高商譽(註:商譽,不是讀者投予的信譽)的傳統媒體,它亦可將勢力延展至網上。於是,市場策劃人員即使要選擇網絡平台,亦會走向傳統媒體的新平台。
面對這種環境,加上傳統媒體線上化,純網絡的新媒體在先天已落後於人。《主場》要靠廣告一路,不是不能,但需要付出時間和一直燒錢,直至規模足以取得回報為止。經營多年的《Huffington Post》和《Vice》,便是一例。
《主場》的景況更是尷尬。它並非沒做過置入式行銷。例如中電、港鐵和香港討論區,都有找《主場》「夾稿」。然而,《主場》的內容來自博客作者及其他傳媒,當它轉載的內容皆與博客相違背的時候,一班追捧的網民如何想像?為何這邊廂轉輯「唱衰」或批評某某機構的新聞/評論,取得網民支持後卻180度轉向為被批評機構說項?於是,便引來網民的反感,亦令媒體的立場難以確立。
這引伸一個必然問題︰新媒體平台如何在賣廣告以外好好利用高傳閱率和龐大的讀者群?
某些網台還可走回按內容收費的舊路,不幸網絡免費資源太多,而且要令收費內容「免費化」的後門方法太多,做法並不化算。再者,願意付費的網民有幾多?大家心中有數。剩下最後一途,是讀者捐款,但就把新傳媒完全變成受助的弱勢團體。
我們都忽略一點,是讀者與內容提供者之間的互動。如果將新媒體化整為零,直接建立個別內容提供者與讀者之間的直接交易,又如何?《熱血時報》「課金系統」的原理便在此。內容基本免費,讀者/聽眾可另就個別主持的表現「課金」支持,一種集合內容訂購與自由定價的另類營收模式,可說是新媒體經營模式的一種新嘗試。它不是「突破」,因為在此以前,已有日本女子組合 AKB48 的實例,支持者透過購買CD單曲,利用內含的投票支持他們喜歡的個別成員。
誠言,這種做法並不完美,尤其媒體架構不能提供妥善的專業培訓(相反,AKB48是由日本資深填詞人秋元康組成,內部提供演藝培訓),「課金」對內容質素的肯定程度有限,最多只能確保內容提供者得符合讀者的情感和口味;另一方面,「課金」可以跟內容質素脫勾,因為消費行為可以是不理性的,出於「好玩」支持質素未達標的內容提供者,只會造成營收與內容之間的關係扭曲;最後,總有一些內容有它存在的價值,但讀者/聽眾認為「值得」課金的可能性低,變相令這些內容無法營運下去的情況下,於平台上消失。
說到底,「課金系統」在眾多營收架構中仍有其可取之處,就是讓內容提供者有效「利用」群眾的支付營運下去,而群眾亦可以課金表態支持他們所需的內容及內容取向。當然,新媒體的營運模式仍未成熟,如何有效改革傳統廣告及置入式行銷,以配合「課金系統」或其他更嶄新的營銷模式,將會是新媒體營運者需面對的下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