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設計.私人空間

空想設計.私人空間

已經超過一個星期在家中上不到網,電視也無故地接收不到所有頻道,晚上本已重溫不到《大香港早晨》,現在連想看看CCTVB安慰一下自己的機會都沒有。聽不到震耳欲聾的大亨和亢奮的湯姆,整個房間只剩下冷氣機的運作聲,這種與世隔絕、四野無人的淒清感,對於我這獨居人士尤其嚴重。人類是群體動物,不能獨處得太久,如不與外界接觸一段長時間,這人將會思緒上自然地有負面反應,相信你們絕大部分都有過因為寂寞而鬱鬱寡歡的時候。

有趣的是,人類同時也很需要獨處,特別是當他們被困於公共空間。所謂獨處,準確點來說是私人空間──在一個周圍都是人的環境之中,尋找到可以為所欲為的自由(當然是合法地)。這個情境每天也在發生,從前大家都戴著耳筒聽聽 walkman 看看書;今天科技發達物質豐饒,大家會戴昂貴的、動輒兩三千塊的專業演唱會級數的隔音耳筒,拿著手機垂低頭看美日韓港劇,餐廳如是、車廂如是、馬路中心如是。總之就是要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當其他人無到,好好浸淫在自己安排的娛樂節目之中。

這是全世界擠迫都市共通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五官失去了自主權:想耳根清靜,周圍總是嘈雜聲;想鼻子呼吸暢順,左邊大叔卻高舉手臂讓格肋底透透氣、右邊師奶又突然放臭屁。在共同享用的空間內,文明人總是會客氣地顧及對方的自由(包括格肋底要透氣的自由),於是唯一能做的便是吞聲忍氣,精神上尋找別的出路。

不少設計師在這都市問題上都有不同的嘗試,如 Freyia Sewell 的 Hush Pod 是個單人沙發,原本作為椅背的羊毛絨可以翻起,扣上後便成為一個小山洞似的私人空間,然後整個人可以藏在內;Jakob Gomez 的 Gi Booth Chair 是一張高背椅,椅背較高位置的左右兩邊會有檔板向前伸出,藉以擋著旁人望到使用者的視線;還有 Studio Banana Things  的 Ostrich Pillow,將枕頭套在頭上,鼻子及咀巴位置開洞,讓人隨時隨地以都有軟墊靠著休息。


空想設計系列就是透過探討生活小細節,然後亂想一些解決方案。講得好聽點,即是 concept design。是否高層次好多呢?Concept Design 好多時是理想多於實際。不過就像鄭中基在《追擊8月15》中見到元華的九流實驗室後,說:「雖然只係個雛型,不過我就見到個夢想!」,好多時好設計就是在這裡萌芽。對於渴求私人空間的現象,一個流動私人空間是必須的。「Private Party Helmet」是一個笠住整個頭的筒型頭盔,頭盔前方有一道活門,打開之後就會見到使用者的面部。如想獨自享受精彩進口劇集,就可以將手機插在頭盔內,關上活門後便可以在漆黑一片的環境中靜心觀賞。頭盔還內置藍芽音響播放系統,夾層亦鋪滿隔音棉,保証提供絕佳影音體驗。在私人空間內還可自設香味包,以防止格肋底來襲。

好奇怪嗎?當人們戴 hand-free 自言自語般講電話,你們也見怪不怪的時候,何不嘗試再接受一個新概念呢?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