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在這裡寫飲食題材已有一段時間,除了因此更積極外出發掘餐廳,尋覓靈感之外,亦多花了時間留意飲食相關的書籍、文章及影片,從而思考發表怎樣的內容,才不浪費寫作與印刷資源,與及讀者的閱讀時間。
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同一食材,落在不同廚師手上,出品自截然不同,飲食題材亦然。不欲粗疏地把市面作品簡單二分成「可讀」與「不可讀」且如歸納出以下類別,或更具參考性。
文化巨匠類 不少老一輩的香港文化人,筆耕飲食題材經已數十年,由市井的尋常小吃,到矝貴的山珍海錯,對其各類食材的特性與做法,都有深入研究。加上他們多是報人出身,文筆流暢生動,趣味盎然。如蔡瀾、唯靈及已故「特級校對」陳夢因的文章,時而專題探討食材,時而以遊記方式分享用餐經驗,知識與娛樂性俱全,值得一再拜讀。
經營故事類 不難發現,很多經由「飲食男女」平台介紹的餐廳,秉承了《壹周刊》做專題報導的手法,千篇一律地採取同一方式,敍述各間餐廳的故事。其重點主要著墨於人物、故事,方向離不開經營者的家庭背景、家族傳承或創業秘辛等,食物淪為配角。對於這類「賣土壤」式的人物故事,無疑夠煽情夠「吸睛」,娛樂性豐富。
草根開箱類 自從「限聚令」實施後,不少社交媒體平台都充斥了大量素人作「開箱」式分享⸺由餐廳堂食、外賣送餐,到介紹本地酒店食宿的體驗,應有盡有。其主要以用家的角度,平實地分析相關體驗的性價比,並發表「賽後報告」,以供同好交流相關情報。
自命專家類 這類專題亦以「素人開箱」為主軸,惟主要分別在於發表者喜以專家自居。比如某君試過一堆自助餐或放題後,即以「袋緊錢入你袋」的心態,教精你應該如何消費。又或者以半桶水的認知,扮專家教你認識飲食文化,夾硬堆砌亮眼詞彙。諸如所有被發表過的日本餐廳,盡是「匠心」出品。至於法國餐廳,無一不是「殿堂級」,「極致完美」,「天下第一」之類,吹噓到食一餐便飯,都可以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純粹炫耀類 此類發表者,主要是一些不愁衣食的「上流」人士。他們會毫不吝嗇地告訴你,某些紹介預約制的餐廳,其主廚師承甚麼顯赫門派,門下各師兄弟的江湖地位怎樣,有幾一位難求;又或者,某個會員限定之會所,邀請了一位世界級名廚作客獻技,那頓盛宴如何夢幻超凡;甚或某位美酒收藏家朋友,剛開了一瓶酒神釀造的名酒,與之同飲,其年份怎樣,每開一瓶,世上就少一瓶,何其珍貴......總之,就是只應天上有的瓊漿玉液吧!至於,圈外的非我族類,你們就繼續看著聽著,繼續發夢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