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遺害至今

五四遺害至今



近日台灣「高中國文課綱」文言與白話課文比例的爭議,其實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遺害,八月二十一日台灣《聯合報》報道,新北市三民高中歷史老師張文隆說:「文言文已有一套洗腦的論述在裡面,學生又看不懂文言文,再加上默書的荼毒,學生哪有時間進行思想批判?孩子應多了解自身所處的社會與環境,而不是成為古人思想的奴隸!」

這位台灣中學老師的見解,乍看會以為是五四青年上身,故鬼重來,讓人有時光倒流之嘆。其實奴才思想,不在文言與白話,而在內容的好壞。大陸中共八股全是白話,卻是典型的奴才教材。

我們在香港以前讀中學時,有中國語文科與中國文學科,所以語文的寫得「對」,與文學的寫得「好」,從來都分得清楚。台灣中學沒有中國文學科,香港在這一方面較台灣優勝,不過,自從九七之後,中國文學科修讀的人數越來越少,這是政治問題,因為文學從來都是對抗極權的根本。美感的喪失是一個民族墮落的表徵,看看鄰近的鬼國,醜陋例子,不勝枚舉,就知道了。

此外,胡適著名的主張「我手寫我口」,是另一項重要的五四遺害。我曾跟一位香港中學中文教師聊天,談到課堂上教授粵語入文的問題,該校所有中文教師都認為粵語入文是洪水猛獸,必須要予以導正,讓學生思想裡根深柢固確認,書面語才是正確的中文。友人力排眾議,卻是勢孤力弱,甚為苦惱,天人交戰,真是應了一句現時教育界的潮語:「前生做壞事,今世教中文」。

過去我們一代學習中文,課堂上絕無如此區分,從來不會有使用粵語影響中文學習與寫作,這不是一個教學問題,而是九七之後,政治對教育越加干涉的嚴重問題。日常生活使用粵語,寫作時用書面語,間中有粵語入文,甚至有成為特色的三及第中文,一直以來都是並行不悖,最明顯的例子是梁啟超,他是廣東新會人,講的是粵語,當時亦無「普教中」,讓他可以「更好地學習中文」,但梁啟超開創筆鋒常帶感情的「新民體」,卻成為當時全中國知識份子競相學習的文體。至於他的《飲冰室全集》更是近代文論經典。學好中文要靠普教中,從學理與事實上,都站不住腳,所以這不是教學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語言無高低好壞,只要用得好,就是好的文學作品。

明末大儒王船山深切反省明亡原因,認為讀書人要負上相當責任,指出「害莫大於浮淺。」浮淺﹙膚淺﹚這時代通病,一直遺害至今,以香港為例,近年社運,年青就是最大本錢,不理學問見識,無論政治才能,唯年青是尚。如此看重年青,背景自是有大群廢老霸佔資源,造成壓制,頗似五四青年反傳統時代,背景是清末的腐敗統治,唯破是尚,破舊就是好的,對傳統累積的文化無論好壞,一概清除。五四如此全面反傳統帶來最慘痛的後果是思想真空,共產主義因此乘虛而入。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51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