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革命期間,教會界常常有人宣揚「不要撕裂,要合一」的信息,固然我們教會歷史有過大一統時期,但更多時間,普世教會是分家的。第一次大分裂是十一世紀「東西教會大分裂」,東正教天主教分家;十六世紀,基督新教由從天主教出走。之後的日子,新教一直分裂,成為今時今日大家見到的門派。促成教會分裂的先賢,勇於說出教會的不是,為自己堅持的道理和別人分道揚鑣。當代的基督教圈,卻是徹頭徹尾的老人政治:前線的是年青傳道,決策的是嬰兒潮一代。結果就跟很多大公司一樣,上一代老而不退、退而不休,令教會變得守舊,渴望穩定,追不上時代。面對當下香港的紛亂,教會不能獨善其身,只能選擇面對或繼續裝作看不見。
教會初衷
教會的初衷是甚麼?當代的信徒大抵會答我「傳福音到地極」。但當我們再細心思想,究竟教會的目標,是不是等於叫人改變宗教信仰?耶穌出來傳道的時候,他指出自己的工作是「...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除了改變信仰,也包含改變人的生命,甚至由此改變社會。耶穌是一個改變世界的人,但到了今日,有很多信徒卻不敢講出「改變世界」,只敢講出「順服神心意」、「放眼天國」等離地屬靈假大空。
欠缺前瞻的耶教
除了想法離地,教會在行為上亦普遍欠缺創造力和前瞻性。很多時候,教會對社會發生的事,都是採取「回應」的模式。有事發生才寫聲明、搞聯署,事情過了再辦研討會、出版書刊。這樣的模式令教會一直落後於社會,更扼殺了本來滿有願景的基督信仰。回想過去卅年基督教的發展,一直都在太平盛世度過,知識亦主要由英美引入,關心個人福祉或天國事業(傳教),輕今世而重他世。教會習慣了處於太平,卻少有思考怎樣處亂世。思想上怕衝突、不敢反抗,不但不敢反抗政權,就連教內的性暴力,也常常被極權壓下來,苦主不敢投訴。教會的意識形態相當保守,而且更鼓吹人不要反抗。姑勿以陰謀論觀之,但客觀效果就肯定是維穩。
缺乏想象的耶教
隨著社會局勢在過去一年不斷升溫,開始有基督教書籍談論民主、公民抗命等課題,但由於都是北美作品,內容都假設了一個有民主的社會。寫的人離地不緊要,但讀的人就當正自己在歐美,以為可以用歐美思維建構社會,那就是離地萬丈了。換言之,香港並未發展到有人以本土利益而作出詳細的神學論述,更遑論反對極權政府的神學了。基督教另一大產業是詩歌,其內容都以「神人關係」為主,而且表達傾向感性溫軟,從好一面看,他幫助到一些在苦難中的人,心裡會好過一點;但從宏觀來看,基督教詩歌更像宗教鴉片,把人麻醉在宗教經驗之內,看人神關係如像戀人般。我試過找一些關心社會的詩歌,只有鳳毛麟角,就連找一首鼓勵人奮勇秉行公義的也沒有。教內資源題材偏狹,導致信徒的思想也偏狹,甚至變得無知,以為自己只要掌握聖經真理就能度過人生大小高低起跌,誰不知他們以為掌握到的真理,只是很狹隘的真理,四個字:井底之蛙。
解放信仰,解放聖經
我相信讀者當中有不少是認真追求信仰,希望基督教可以「爭返啖氣」的信徒,第一件事我希望你能接受,神能在任何時代興起「素人」取代建制,歷代王朝如是,教會如是。當教會追不上時代,信徒就要起來,重拾宗教改革時「信徒皆祭司」的觀念,行公義、好憐憫、與神同行,立地即為信徒。而這樣的主張並不等同將信仰收窄為個人的事,只是我們不應依賴他人來告訴你怎辦。同時,這也不等如跟基督徒不相往來,而且我們可透過網絡結識不同的人,不用限於一堂會。
認真的信仰,第一步是認真地讀經。過往教會對於解釋聖經傾向順從權威,牧師說了這樣解,就這樣解。我認為受過神學訓練的傳道人、牧師在解釋聖經上的確會比較專精,但我們卻萬不可把理解聖經的工作外判給別人,自己只接受二手信息。我們要常常動腦筋,自己思考經文的意思,教會權威不一定對,是可以挑戰和討論的。坊間流行「歸納式查經」,就是透過一些基本的文學原則和常識,幾個信徒用心讀也能讀出聖經的真意,而且聖經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肯用心讀,再輔以工具書,參考不同的觀點,順利、正確地解經並不是傳道的專利。此外,我們也要用開放的心接受聖經中豐富的意象。教會為了方便向未信者及初信者講道理,一般會抽取聖經中易入口的經文作教導。「神是愛、神是我的牧者、天父爸爸......」這些都是易接受的,它們是聖經的一部份,但不是全部。但若果信徒怠惰,就會誤以為這些意象比其他經文更重要。其實聖經還有很多難解的經文是較少被討論的,很多時它們會被浪漫化以至失去稜角,舊約中種族滅絕、亂倫、叛變的情節不絕,有時甚至是神下令的,例如尼希米記一面興建城牆一面要拿刀保護工人;以斯帖記的結局猶太人殺死攻打他們的仇人;新約中的耶穌也有不少稜角:祂來是要「帶來刀兵」,又說要砍掉沒有用的無花果樹......這些有稜角的經文並不和諧,但我們不應把它們馴化,淡化不體面的情節。重新呈現信仰中的多元,發掘信仰未知的面貌,能使我們的信仰歷久常新,保持在不斷更新的狀態。
(原文刊於第二十五期《熱血時報》,於2014年12月21日免費派發。 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