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箋情緣

書箋情緣


有些書與電影,總是讓人一再重溫。假日早上,重看董橋〈懷秦蘋〉一文,乃董先生懷念少年相遇、識於微時,扶持至老的病逝摯友所寫的一段經歷,感人至深。秦蘋畢生愛書,最愛的書送給最好的朋友,她將1970年美國初版的《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84 Charing Cross Road)送給董橋;許多年後,她纏綿病重,董橋以書寄情,托人送上《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臨終前,她在病榻上重看電影版影碟,一邊看一邊流淚。男女主角演得太好了。

疫症期間,尤感天道無常,合上藍色厚皮精裝董橋《克雷莫納的月光》,掩卷唏噓嘆息,晚來人靜,於是將書與電影重溫一遍。

《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這部小書,是美國窮途潦倒作家漢芙(Helene Hanff)與在英國經營古董書店的老闆法蘭克(Frank Doel)之間書信往來的紀實。從漢芙在紐約看到古董書拍賣廣告,開始寫信給倫敦的法蘭克詢問,憑著對書的熱情與專業興趣,兩人從未謀面,卻建立起長達二十年的書信情誼,留下人生悲喜的傳奇故事。

私人書信,直面人生,盡是愛書人的坦率心聲。

「一旦交流變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翹首引頸、兩兩相望,某些情誼也將因而迅速貶值而不被察覺。」

「我喜歡扉頁上有題簽、頁邊寫滿注記的舊書。我愛極了那種與心有靈犀的前人冥冥共讀,時而戚戚於胸、時而耳提面命的感覺。」

「好書像真愛,可能一見鍾情,但死生契闊與子成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杳遠理解和同情卻總需要悠悠歲月。」

「一個社會,若意圖在兩星期到一個月內就決定一本書的好壞去留,要求書籍打它不擅長的單敗淘汰賽,這個社會不僅自大愚蠢,而且可悲的一步步向著災難走去。一種只剩下永恒當下的可悲災難。」

全書結束於1969年10月。法蘭克大女兒代父回信,其父已於1968年底因腹膜炎病逝。1969年之後,對漢芙來說,這家書店、這道書街已不可能再一樣了,如同隕落,只因為「賣這些好書給我的好心人已在數月前去世了」;於是《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就成了紀念人心在二十年書籍時光中的一場奇遇,一本哀悼傷逝的書。

此書的台灣中文版,則又是另一則傳奇 - 譯者陳建銘讀過此書後,自告奮勇翻譯。在沒跟任何出版社聯繫,並且尚未購買版權的情況下,就率先譯出全書。曾任職誠品書店古書區的他,對出版作業程序的理解,不可能不曉得其後只要其中一個環節沒配合上,所有的心血當場成為白費⸺然而喜愛此書的人都不在乎。

筆者最早是從小思的《夜讀閃念》一書知道該部電影。說是九十年代,她在電視看到,電影的譯名是《柔情一紙牽》,雖然俗氣,倒是點出故事重點。後來台灣莫名其妙地弄了一個國際笑話級的譯名《迷陣血影》;最近此片在Netflix上架,喚《書箋情緣》 - 這也許是最好的譯名吧。

題外話,2016年是漢芙誕辰一百週年,同年一部聲稱向《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致敬的中國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乘著上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圖》好評而推出,然而劇情毫無關連,雖然同樣由演技出色的湯唯主演,《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卻是慘不忍睹。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8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