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獵在馬灣進行通宵節目直播時,獵奇小組目睹了水母在海裡的近岸處漂浮,並在潮間帶的礁石間,尋獲一些海螺和數量多得驚人的海葵。事實上,當晚發現到的有趣生物,還遠遠不止那些。試問在生態如此豐富的海岸處,又怎能沒追蹤到魚、蝦、和蟹呢?
「香港深鰕虎」(學名:Bathygobius hongkongensis)是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魚科魚類,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據稱這個品種,於2000年首次在香港被發現,並被記錄入冊,因而被冠以「香港」之名。另外,這種魚類也會被稱為:梅氏深鰕虎、甘仔魚、狗甘仔、香港黑鰕虎等。
照片中魚的體型看似還不算細小,但這卻只是專業攝影器材帶來的錯覺。香港深鰕虎的身長,一般最多不會超過6厘米。而正因為體型細小,牠們才能暢游於水位較淺的潮間帶石礫海域底層,以便捕捉海床上的甲殼類、海綿或其他微細動物為食。
所有鰕虎魚均演化出一個相同的特徵,就是牠們的腹鰭已演化成吸盤狀。因此某些品種的鰕虎魚會以腹鰭吸附在珊瑚,甚至是水族缸的玻璃之上。
最為有趣的是,鰕虎魚的「鰕」字,在古代與蝦相通。而在現實中,鰕虎魚又的確與蝦類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現今已知有數類鰕虎魚種,會選擇與蝦同居於一個洞穴裡。蝦會猶如管家般,負責打理穴內環境。同時會在洞口位置,以觸鬚觸碰身在洞外的鰕虎魚。當鰕虎魚察覺到威脅,便會輕輕拍打尾鰭,藉此通知視力欠佳的蝦退守洞內。
當晚就在我們發現這尾鰕虎魚的位置附近,剛好同時發現以下照片上的一隻,身體幾乎是透明的小蝦。至於牠和鰕虎魚間是否存在上述的共生關係,我們就無法得知了。
還記得兒時到石灘上尋覓小螃蟹,是無比快樂的事。而在獵奇那天的晚上,當在礁石的石縫處終於發現蟹類的蹤影時,心中那份愉悅著實不減當年。
「肉球近方蟹」(Asian shore crab 學名:Hemigrapsus sanguineus)是香港潮間帶一種常見的弓蟹科近方蟹屬動物。牠們最明顯的身體特徵,就是背甲光滑扁平,兼且呈正方形。另外,背甲上胃和心域之間,長有“H”形狀的溝紋以作相隔。而在眼部外側,能清晰看見眼窩外齒共三齒(眼睛外側的蟹蓋上,有三個尖尖突出的構造)。肉球近方蟹的身體本來是黃綠色的,但因同時密佈著褐色的斑點,讓蟹身呈現著特別的花紋。蟹腳位置,更呈現出黃褐交替的斑紋。
世上所有蟹類,其實與蜘蛛和昆蟲同樣是節肢類動物家族的成員。只不過,蟹類被歸類於節肢類軟甲綱的十足目。顧名思義,即蟹類是擁有軟甲和十隻腳的動物。蟹最前端的兩足,早已演化成俗稱蟹鉗的螯足,而後八足則為步足。除蟹類外,十足目動物還包括龍蝦、蝦和寄居蟹等。
肉球近方蟹的體積比深鰕虎更為細小,背甲寬度最多就只有3厘米。而更令我們驚嘆不已的,是無意間在一塊礁石上,發現了大量體型更為細小的肉球近方蟹。那群我們相信是正在覓食的幼蟹,背甲平均更只有1厘米寬。
相信上述的發現,足以讓大家感到驚奇了吧?可是當晚最離奇古怪的發現,其實還尚未與大家分享呢!就留待下次發表最後一篇馬灣獵奇之旅的文章時,再作仔細介紹吧。
貓民夜間生態獵奇:馬灣海岸生態奇觀Part 3
熱血主持育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