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署驗水疑曲解世衛指引 歐盟版本:不可先清空管內食水

水務署驗水疑曲解世衛指引 歐盟版本:不可先清空管內食水



水務署今日(7月16日)安排傳媒參觀化驗室,讓公眾了解化驗食水的程序。水務署稱做法是根據世衛指引,收集水辦時是先開水喉數分鐘,指這樣才可反映一生人喝的水質。

至於水務署強調的「世衛指引」究竟所謂何事?本報在世衛網頁翻查了一份名為《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的食水質素指引,發現水務署有曲解世衛指引,欺騙公眾之嫌。

首先,在整份指引中的4.1.1節提到以下一點:



意思是指如果要抽取樣本的話,就要包括最壞及最可能受污染的部分,而非要開水喉數分鐘去回避最可能受污染的水源。

事實上,在整篇指引當中,並沒有針對鉛水或其他化學品的測試指引,反之,就有章節針對含菌量測試,當中確有提及在抽取水辦時,要開水喉1至2分鐘,目的是防止水龍頭本身滋生細菌影響實驗結果。



反觀歐盟指引方面,就有詳細的驗鉛水指引,但方法與水務署講的「世衛指引」有極大出入,該指引提及要在日間隨機時間在大廈單位的廚房內,取第一公升水辦作化驗,不可以在抽取前清空水管內的水。



近日政黨紛紛為不同屋邨居民驗水,但卻遭水務署質疑驗水方法,但究竟水務署的方法是否實質可信?還是刻意淡化事件?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就已經率先反駁,指食水停留於污染源頭時間愈長,就愈有機會受到污染,認為正確方法是在清晨五、六點抽集水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