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結業凸顯新媒體運動的困境

主場結業凸顯新媒體運動的困境



《主場新聞》於2012年7月6日,由蔡東豪、梁文道、劉細良等人成立,一直挾網絡媒體的領頭地位,《主場》仿效美國《Huffington Post》,在香港發展出在 Facebook 閱讀簡短新聞、分享新聞圖片或改圖的新閱讀風氣,乘著2012年特首和立法會選舉,以及反國教等政治運動,《主場新聞》成了社會運動的重要輿論陣地。可惜營運兩年後,《主場新聞》突然宣佈結業。

隨著D100自己友化加上主持四散,現在《主場新聞》又結束,首當其衝的必然是網媒的潮流會大幅下降。專業化的網媒相繼倒下,一般閱聽人大有機會重回已嚴重赤化的主流媒體(即使黎智英擁抱大中華,連台獨都不主張),不單窒礙傳媒行業發展,更令民主政治發展道路更裹足不前。

網媒不只是發聲的出路,更是與閱聽人有高度互動的載體,現時網媒的發展極可能走向素人化,雖則百花齊放,但同時失去專業公信力,加上欠缺資金培養具質素、有志向的全職傳媒工作者,網媒的發展將受打擊,對整體傳媒行業的發展亦大為不利。

政治上,在鄭經翰、黃毓民封咪後,網絡媒體在社會行動上扮演了極重要的鼓動角色,由溫和到激進層面都有所涉及,加上與閱聽人的高度互動,從而令網絡媒體更捉緊民情。然而好幾個具影響力的網上媒體先後結束(香港人網、《主場新聞》),加上主流傳媒肆無忌憚地漠視新聞專業操守,親政府打壓弱勢的民間聲音。蔡東豪為《主場》結業所發出的聲明中亦指出,現時香港的市場和政治氣氛都處於低氣壓之中,對營運非常不利。在第五權脆弱的情況下,香港的政治發展必然黯然。

當然新媒體運動,不只是談網絡媒體的載具形式,而是一種新的傳媒營運模式以及意識形態的宣揚和感染。不論民主運動,還是新媒體運動,路途仍是遙遠,而且難行,但正因艱難,才要我們不斷付出。成功之前,我們絕對不要放棄夢想,希望《主場新聞》的結束,是另一波社會和傳媒運動的開始。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