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何永雄

專訪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何永雄


主權移交超過廿年,香港似乎一年比一年絕望。如果身邊有人說想自殺時,我們應如何應對?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何永雄說:「若有人講『不如死咗佢好過』其實反映對方不欲面對眼前困局,有時可能是一時意氣,煩到唔想諗,只係想呻下。但亦有些人真有尋死之打算、計劃和部署。若當事人有企圖自殺之前科,相對地就更危險。因此,即使資深社工或專家亦無法單憑一句話去判斷對方會否自殺。」

他指出,一般想尋死的人,分為三個階段:
1.形成 遇到無法用過往經驗去處理的困局,開始產生死亡比生存更好之想法;
2.矛盾 求生乃人類本能,但有學者說,求死亦是本能。兩個本能掙扎、搖擺如鐘擺般影響情緒,旁人無法理解這種飄忽;
3.決定 當他認定覺得死亡比生存更好,少了矛盾,情緒反而平穩。選擇亦更理性。開始認真計劃如何自殺,做好過去未完成的事,並交待身後事。

「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一般處理首兩個階段的個案。另外,有少數人決定尋死,但在行動前去聽聽他人或專業人士的意見。」

中心於2002年成立 提供廿四小時支援

「大約2001年起,社會氣氛愈來愈差 - SARS、高失業率,經濟低迷,好多人燒炭,自殺率大幅上升。」據他所說,當時香港自殺率創歷史新高。「過往大概十萬人中有約12至14個自殺,到了2001年至2002年上升至18至19個!非常嚇人!」其時,香港的防止自殺機構,規模相當小,尤其是非牟利團體所提供的電話熱線,由義工貢獻自己的工餘時間去接受訓練,去聆聽並作情緒疏導,而且每個來電講完就算,不會深入跟進。

「由於2001年至2002年之數據太嚇人,政府於是協助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成立香港及亞洲首間自殺危機處理中心。而我就是當年開始加入這機構。在網絡未盛行的年代,求助大部份來自電話,或由其他機構轉介,如醫院、警方、家庭服務中心、學校、熱線等。但凡接觸到中度至高危的個案,得到個案同意,就會轉介給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再作跟進。直到自殺危機處理中心成立,就由中心專責跟進這些個案。」

「我是唯一一位自中心開辦到現在,依然沒有離開的員工,看著中心規模逐漸擴大,同事來來去去,亦看著住港人自殺趨勢之改變。若只看數字,中心於2002年成立後,香港自殺率逐漸回落至接近平均水平。雖然近年青少年自殺率有上升跡象,但整體來說香港的自殺率既平穩,亦有輕微回落。我們難以歸納一兩個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同事都努力做好防止自殺的工作。」



如何分辨對企圖自殺者是否達至中高危?「簡單來說,最先會有自殺念頭,然後是清晰的自殺想法與計劃;另外要留意對方是否曾經企圖自殺。若要仔細評估自殺危機,還要評估對方的精神健康狀況,因為抑鬱症患者自殺風險比正常人高15至20倍。而患有精神分裂的人就約10至15倍。」

「抑鬱症患者自殺風險比正常人高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失去感受開心的能力,那份絕望與無助,難以言喻。例如,正常人若遇到婚姻觸礁,當發現配偶態度好轉,就會判斷為有轉機、有希望,提升維持對雙方關係的動力。但抑鬱症患者在相同情況下沒有這種判斷力,即使配偶態度好轉,都感受不到這種希望和快樂,因此面對困局時就會鑽牛角尖,覺得死路一條。此外,抑鬱症是因為腦內其中一種係血清素失調所致,有研究指出治療初期由於藥效未能即時發揮,令患者無法調節情緒,因此屬於高危。至於一般人認知裡,愈抑鬱的人尋死意欲愈大,其實不然。因為重症患者連自殺的行動力都失去 - 跳樓、買藥、買繩都要出門但他們只想躲起來。但若接受治療後,未能調節情緒卻提升了活力,佢有機會付諸行動!至於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危險處,在於出現指令式的幻聽,叫佢去死。」他說。

「在發現對方有自殺之想法時,應當仔細溝通,才可判斷自殺危機之高低。」

重建求生信念 鞏固應付危機的能力


「誠然,我們的工作相當沉重。最初我是個普通的危機輔導員,轉眼就十六、十七年了。其實不單我自己,其他同事都必需要有使命感,才繼續投入工作。原因是我們的工作極之沉重,每日接觸的個案都是被社會忽略的一群,或者人間悲劇。要不是親耳聽當事人細訴,實在難以想像世上居然發生此等慘事。」

「最深刻印象的個案是,經歷兩段婚姻並育有三個孩子,兩位配偶皆因病辭世,三個孩子先後自殺死。求助人認為自己為剋死家人而不斷自責,不敢面對自己,不敢再與他人建立深厚關係 - 『我會害死佢』之想法縈繞不去。這類社會悲劇,就是我們日常工作中不時接觸到的。甚至曾有同事在跟進個案間求助者自殺去世,導致他質疑自己,當以為成功跟求助者建立信任,對方卻最终選擇自殺。是否自己有問題?自己做得差,令對方感到絕望?因此,若缺乏使命感,根本無法做下去。」

「手頭上有個案自殺去世,行內叫『爆case』。當發生如此不幸的事,我們一定率先照顧同事的情感與內心需要 - 因為佢都唔想。同事內心可能會有好多疑竇,或浮現過往跟個案接觸時之對話及片段,甚至夢見當時情景。曾有同事於上門探訪時才發現個案已自殺並死去多時。當刻的衝擊非常大,所以同事要繼續投入工作,必須非常硬淨,富有使命感。」

「我們的義工不是救急扶危,而是提供即時情緒支援及疏導,令當事人感覺被明白,減低孤單的感覺,使他有動力和勇氣面對困境。義工不需要帶著批判,肯真心聆聽最緊要。」以何先生所知,本港多間防止自殺機構中,他們培訓時間最長。「通過面試後,準義工將接受維期一年的全面訓練。好多人有心做義工,但我們必須選出最合適者。訓練內容包括基本心理治療技巧、評估與實習,一年後方可成為義工。」

現時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不單服務有自殺傾向者,同時會照顧自殺者的家屬。「遇過一個個案是,一對年輕父母的孩子在十幾歲自殺,他們一直內疚、自責三四十年,至今仍無法理解和接受孩子為何走上絕路。」何先生稱,未亡人的哀痛非一般人能理解,即使專業人士或資深社工,所能提供之協助亦不及同路人。因此中心推出「活出彩虹服務」以讓他們互相支援。

「未亡人的凄酸不足為外人道,旁人實在難以說出『我好明白你感受』等說話。因此讓同路人聚在一起,至少能給予他們抒發之空間。」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1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