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認識歷史:讀錢穆《國史大綱》

真實認識歷史:讀錢穆《國史大綱》


在現今充斥著對中國歷史想像與偏見的年代,讀錢穆的《國史大綱》顯得尤為重要。在書中〈引論〉裡,作者開宗明義寫出國人讀史的應有態度:「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

語重深長兩次提到「真實」,是希望國人讀史,要如實認知國史。至於讀史的作用,簡單而言是為了鑑古知今 - 真實的「鑑古」,才能踏實的「知今」。

不讀史 無以言亦無以治

改革避免盲動,先要真實理解國史,自己過去的歷史。回顧百年,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沒有了自己過去的文化根源,妄想接上西方的民主與科學,猶如身子虛弱的病人,任何靈丹妙藥都只會虛不受補。百年以來,歷史的發展宛如邯鄲學步般,忘了自己本來是怎樣走路的;而一開始就在五四運動就走錯了第一步。

其時大家都提倡科學,以致迷信科學,忽略文史哲,屢屢重覆犯歷史錯誤。不讀史,無以言,亦無以治。

余英時是新亞書院桂林街草創時期的學生,曾以「一生為故國招魂」來刻畫錢穆畢生志業與宏願。余氏在新版《國史大綱》導讀寫到:「《國史大綱》是一部中國通史教科書,從初版(1940年)到今天已七十多年了。我們都知道,教科書每隔三、五年便必須重新撰寫,至少也要大幅度地修訂,否則便不能將最新的知識包涵在內了。但《國史大綱》在七十多年後的今天,史學界仍視之為不可不讀之書,隨時隨地都出現重印的要求,不但在臺灣如此,在大陸和香港也無不如此。由此可知,《國史大綱》早已從教科書轉變成中國史學領域中的一部經典了。」

《國史大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主要建基於錢穆深厚的史識 - 不只是歷史知識,而是對歷史的通透見識。正如余英時說「通古今之變」是《國史大綱》的一個根本宗旨。無論是制度、政治形態、經濟體系或士階層功能,都分別追溯其歷代變遷的軌跡。

郡縣定封建 有得亦必然有失

舉一個讀《國史大綱》的例子。一般而言,由於歷史教科書的方便述說與考試評核關係,大都會寫成「周朝行封建制,秦朝行郡縣制」,但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事實並非如此簡化。春秋時期,晉國已行郡縣制,而郡縣制的宗旨是以軍功代替世襲,為得到利益去追求軍功,官員盡心盡力,晉國因此得以強大,並成為早期的霸主。制度是漸變的,不能為了論說方便而將制度截然劃分,所以《國史大綱》裡,錢穆一直強調要真實認識國史。郡縣制是圖強之制,以軍功代世襲,故齊晉率先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其缺點是沒有了封建皇室拱衛,君主大權容易旁落在權臣手上,導致亡國。證之歷史,及後出現的三家分晉與田氏篡齊均有歷史的因果關係,亦正正是春秋與戰國時期的歷史分水嶺。

於晉齊而言,成也郡縣,敗也郡縣。秦行郡縣速亡,故漢初再行封建,即錢穆在《中國歷史政治得失》一書中強調,凡制度之產生必為解決當時問題,設立之後,歷時既久,有得亦必然有失。明乎此,就不會盲從中共的馬列史觀,一講到封建制度就是幾千年專制與黑暗,人云亦云。

《易經》是華夏文化講變化之道的最重要經典,卦序的前後,顯見其變義 - 艮卦講的是停止,之後是漸卦,講漸變之道,凡是制度總有一個漸變的過程。易變之道,證之錢穆論史,尤為著重制度之變,故有《中國歷史政治得失》一書,這也是錢老先生以史論易的「通古今之變」吧。

(網上圖片)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1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