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香港廟宇管理現況 訪問鄧家宙(《香港佛教史》作者)

探討香港廟宇管理現況 訪問鄧家宙(《香港佛教史》作者)



定慧寺被揭帳目混亂,出家人的操行亦出現問題,近月來香港寺院的管理和營運引起公眾關注。本台節目《大香港早晨》特此訪問對些深入了解的《香港佛教史》作者鄧家宙博士

鄧博士解釋,現時香港的佛教廟宇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擁有公司注冊的廟宇,制度上比較嚴謹。另一種屬於家族式經營,並無向政府作任何形式的注冊,寺院的業權屬於住持,並由徒弟、子孫、或受到信任的人繼承。兩種廟宇同時面對各樣不同的管理問題。

而佛教廟宇的管理之所以維持這種這種狀況,源自英治時期英人不太了解華人的滿天神佛宗教狀況, 於是訂立《華人廟宇條例》,並設立義務性質、非官方的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由官商名流,社會賢達擔任,代為管理華人廟宇。鄧博士指出,「宗教不能用現代方法證明,只能相信一個委員會代替政府監管。」

但鄧博士強調,香港現時沒有任何宗教法規規管宗教,任何人只要想建立廟宇,只要公司注冊就可以。因為政府無法評估某人有沒有在宗教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宗教身份。而開設廟宇所受到的規管,就只有地契條款是否允許物業作為廟宇,以及消防條例而已,而這些規管都是因為廟宇會燒香以及會增加人流而已。所以現時香港對廟宇的管制其實不是很嚴緊

另外,鄧博士又提到佛教聯合會對於寺院管理的角式其實不大。基於歷史原因,香港佛教聯合會只是一個擁有公司注冊的慈善團體,身份其實和其他廟宇一樣,法例沒有賦與聯會管理他人的權力。只是很多信眾希望查證佛堂、廟宇的認受性,於是聯會設立自願性的廟宇名單供寺院自願登錄而已。

這種局面同時英治時期政府對華人宗教的管理有關。當時政府並無明文規定各宗教聯會的成立,但戰後各宗教團體如雨後春筍般進行救濟工作,其中如興建學校、墳場等工作觸及政府的管理範圍。然而英治政府對華人的宗教並不理解,而華人宗教團體為數眾多,英治政府沒有可能一一協商,因此在共識下允許各宗教的聯會管轄其醫院、學校、墳場等等,例如香港佛教聯會。

但是各宗教的聯會卻沒有管理各宗教團體的法定權力,例如香港佛教聯合會就沒有權力監管香港的廟宇,只是佛聯會擁有概念上的權威性而己。「普羅信眾對於佛教寺院的狀況不太理解,因此面對佛教的負面新聞時,往往認為佛教聯合會監管不足,其實他們平時對此不太關注。」是次定慧寺的風波佛教聯合會也有發聲明譴責,並稱定慧寺不是其會員。但鄧博士認為「就算定慧寺為佛教聯合會所管轄也好,聯會其實也無權過問當中狀況。」

骨灰龕位短缺的問題同時也是廟宇管理問題的根源。鄧博士解釋其中問題的成因,源於香港的廟宇都是由住持擁有的私人物業,只要有信眾參與便可,並無法例嚴格監管。另外參與的信眾對廟宇也從不會分辨廟宇有沒有公司注冊。當廟宇有一定的歷史,並經過多次繼承,威望從此建立,信眾自然覺得將先人的骨灰安放在廟宇之中,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對於廟宇所在物業的公契是否容許物業作為骨灰龕,卻一無所知。另一方面骨灰龕有價有市,寺院需要管理大額財政收支,易生問題。

鄧博士又提到,亞洲很多國家都有設立宗教法,過問廟宇的財政問題和管理問題。然而同樣無法以劃一標準評訂宗教人士的資歷,而監管廟宇的宗教信仰。鄧博士認為,對於公眾來說,適度的監管是必需的,因為公司法難以對廟宇進行有效監管。例如普通的公司會生產產品,可用劃一的標準斷定其質量合格與否,也以統一的機構監管(消委會)。然而宗教卻極為困難,「如諗經超渡,你無法衡量你諗的經有效,他諗的經無效。」而華人廟宇涉及傳統習慣,難以用稅務條例仔細地監管。鄧博士又指出,不止佛教,其實其他宗教的團體,例如一些基督教的小團契自租單位,同樣在財政上傳出一些負面的新聞。因此他認為適當地管制宗教團體,使之既符合傳統習慣,又符合現代社會的管理,實在大勢所趨。

相關連結:
【大香港早晨】
第449集 第三節:訪問鄧家宙博士:探討香港廟宇管理
主持:陳四、康
嘉賓:鄧家宙博士(《香港佛教史》作者) 
首播日期:2015-11-11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85&ep=44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