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國際化」與大學「政治化」

大學「國際化」與大學「政治化」



筆者於本年1月中正式接獲我所任教的大學通知,今年中約滿後不予續約。原因是本人所觸犯的侮辱國旗罪及侮辱區旗罪成,而校方認為這個判決「證明」本人與大學的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及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之宗旨不一致,於是要把我解僱。

以一宗政治檢控,去開除一位大學老師,是明明白白的政治迫害;然而,有些建制派人士不但「支持理大決定」,甚至指謂這只是勞資關係上的糾紛,不應把事件「政治化」云云。又說大學生應汲取教訓,應「專心求學,勿惹事生非,勿多管閒事」。

香港的大學本身就很「政治化」

把複雜的公是公非,說成較簡單的個人修養和私德問題,這實在合乎觀看免費電視家庭倫理肥皂劇長大的市民大眾之口味。用肥皂劇邏輯就能夠理解世情,大學教育走向平庸愚昧,不如關門大吉。

香港的大學一直都很「政治化」。香港的大學都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院校,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委員是由特區政府行政長官委任,校政終究會被特區政府宰制。香港多間大學的校長,一般會成為中共的全國政協,積極的北上「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即使大學生一心向學,三步不出自修室、圖書館,大學都脫離不了政治;再講,大學學者在學院埋頭研究,不就是要尋求改善人民生活的方法嗎?我們經政府領受香港人的資助,花費心力服務香港人,這種關係本質就是「政治」。

大學「政治正確」 卻要學生「去政治化」

然而,香港的大學面向國際,「不宜太政治化」的反智言論卻充斥公共討論。這才是大家最應該擔心的問題。港大前校長徐立之對於馬斐森離任時表示,「大學很多事情都變得政治化,說什麼話都會被另一邊批評,認為大學校長確實難做。」明明是人世間的常態,偏要煞有介事的說是「政治化」。倒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比較誠實:「『校園不該有政治』的說法其實很naive,大學是社會的縮影,社會上有政治,校園內自然也會有,大學不應該刻意避免和阻止它進入。」而錢大康也是知行合一,迅速把示威反對強制普通話畢業試的學生停學,把大陸的一套政治搬到浸會大學去。

大學管理層以「政治正確」管理校園,卻要求大學生「去政治化」,說到底只是反映香港已經「政教合一」。以往,我們教學生在理想與現實、良知與金錢之間作抉擇;但今日大學已在專制下不容「個人選擇」,亦不容反思、遑論批判精神?大學高層談的創新和進步,只是用金權堆砌的排名,但事實是大學只淪為「僱員培訓中心」。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55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