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聖經歷史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聖經歷史


■ 路德(中右)在沃木斯議會受審(Anton von Werner繪於1877年)

基督徒最愛講合一,留意,只是講。一般基督徒都是愛合而不愛分的。但當我們審視一下聖經歷史以及教會歷史,其實離離合合好平常,也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以色列簡史
聖經舊約中的以色列史,按管治模式分類,可分為六個不同的時代。由亞伯拉罕到約瑟是「族長時代」,當時只是一個大家族,一切按父系家族的形式運作,父親話事。雅各之子約瑟當年官拜埃及宰相,把父親和十一個兄長一行七十多人接去埃及歌珊地居住,但好境不常,約瑟死後,下任的法老就開始奴役這一族人,他們代代為奴四百年,直到摩西帶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和他的繼任人約書亞帶著他們在中東的曠野飄浮了四十年,這個年代可稱為「神治時期」,因為一切的規矩、作戰方針,均直接來自神。以上兩個時代,以色列人都是合在一起的。

及後以色列人成功攻入迦南地(即現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帶),十二個支派各分得自己的土地,分而治之,只在有外敵入侵時才召集各部族組織兵團抗敵,打完仗又各自散去,這樣的情況維持了三百四十年。這階段一般稱為「士師時代」,但我想描繪這個時代為「邦聯時代」。這個時代各族互不從屬,各自為政。

可惜,由於外敵入侵不斷,邦聯間亦沒有正規軍隊,故他們最終希望立王,由王帝統治。結果掃羅作了他們的王,然後換了大衛,所羅門接大衛作王,成為以色列史上最輝煌,亦是唯一的「聯合王國時代」。

後來王國一分為二,南國猶大一直由大衛的血脈承繼,北國以色列則經歷過謀朝篡位換了幾朝天子。此為以色列的「南北國時代」。幾百年過去,巴比倫滅了北國,然後波斯滅了南國,經過短暫的被擄,以色列人重回故土,成為帝國之下的行省,這為「殖民時代」。以色列人曾有一小段爭回自主的時間(馬加比王朝),但很快又被羅馬壓制。

大一統主義下的士師時代
舊約聖經的基調是支持以色列民族合一的,所以聖經對士師時代的評價很差。聖經最常出現的評論就是「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士21:25) 當時的以色列人與外邦人混雜,社會上充滿悲劇。以色列人離棄神,遭受四圍外族壓制,然後他們呼求神。得拯救後,以色列人又在回復先前的光境,再次犯罪,受到仇敵欺壓。事實上士師的邦聯制是比君主制更先進、更自由、更機動的社會體制,但以色列民要追上比較先進的鄰邦,所以放棄了自由換取由君王帶來的軍事力量。

 
教會歷史也是分分合合
按天主教教會的說法,教會的開展是由使徒彼得開始,然後一代傳一代,開枝散葉,是一個有完美承傳的體系。但實情是不是這樣?當然不是了。初期教會的確存在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主流,但其實各門徒也自己成了派系,對耶穌有不同的理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後來到了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承認基督教,基督教由地下轉為國家宗教,才有了真正的大一統,這意味著教會只能有一套標準的教導。後來到了十一世紀,東西教會分裂;到了十六世紀發生宗教改革,新教(Protestant)誕生。新教自己也不停分裂,成為今天不同的宗派(浸信會、宣道會、播道會、聖公會、循道衛理……)。基督宗教的歷史,也是合一少而分裂多。

幾百年前,天主教追殺分裂教會的馬丁路德;幾十年前,新教還在貶稱天主教是「大淫婦」。但近年來各宗派之間都不互相指罵,轉而求同存異,希望各有各做大放異彩了。反觀今日香港,動輒有人出來喊團結。誰最喜愛喊團結?有權力的人,他們喊的團結只是藉口,底裡想說的是「聽話」。另一種喜愛喊團結的人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一不團結,他們便無油水撈。團結當然力量大,但也要看和誰團結。一不小心通了匪,那就不是團結,是合污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原文刊於第三十期《熱血時報》,於2015年5月24日免費派發。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耶教異聞錄》節目重溫: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7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