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社運人士總要抱住家駒不放?

為何社運人士總要抱住家駒不放?



家駒已離開我們廿年有多了,他無疑是香港的傳奇人物,他的金句也成為了樂迷掛在口邊的口頭蟬。談論香港樂壇是否已死大家總要引家駒「只有娛樂圈,没有樂壇」 的名句,提及樂隊生態也必定要引Beyond的例子,就連現今社運人士要顯示自己在社運抗爭多年,也總愛擺 Beyond 上台。先是支聯會獻醜,六四廿周年就急不及待唱《抗戰二十年》,後有民陣在七一遊行年年滿口走音地,又唱Beyond的
《抗戰二十年》 。有人當然立即撲出來拍手讚好,見到粵語流行曲有歌名與社運相近就亢奮,但就甚少樂迷喜見 Beyond 的歌曲在社運活動重現,因為大家都知道,社運人士在社運煸情騷翻唱 Beyond 的歌,是為了搞民粹搞自 high,而不是要向 Beyond 致敬,更看不出為民主或遊行人士帶來甚麼。

就如兩個團體選的曲目,都是Beyond的
《抗戰二十年》,而不是《俾面派對》等更乎合他們搞社運現況的歌,理由簡單不過,就是因為他們真的以為在抗戰。可惜,大家已看穿社運不能由朋黨俾面而成,亂咁籌款,不是不知實情,就只因朋友就盲目附和支持,就算是支持朋友,都要支持得直腸直肚,有理有據的。但有過氣社運女神維護區諾軒卻是只因友情,還要不時賣弄她的「撚」字粗口,撚來撚去,又不知現實環境何如,令社運的剛陽之氣盡失。這固然是女神扭曲社運原意之禍, 然而左膠不明所以就亂套情感,無非是要在 facebook 呃 like 而已。

其實要在社運台上號召民眾,自有不少方法可選,例如演說和教育,但社運團體就偏要拿 Beyond 的歌翻唱,順便消費家駒作為搖滾鬥士和香港精神代表的形象,彷彿忘掉了自己在若干年前已爭取民主但寸步未進又不反思抗爭手法
似的,更縱容民主黨投共又納入泛民。搖滾真是個萬能的稻草人,社運可以隨意將之馴服,變成煸情的催淚彈,社運人士又可以不停偷換搖滾的概念,為自己增添光環。說穿了,這些社運人士都是想借唱歌過關,透過緬懷昔日光輝去掩飾自己原地踏步,不想前行 的窘態。正所謂 What happens in 90s stays in 90s,既然家駒和 Beyond 的歌曲已成絕響,社運人士就無謂再搬家駒和Beyond出來攞彩,還是退後一步,讓樂隊新秀抖一抖氣吧。


(本文為
《為何主流歌手總要抱住家駒不放?》 二次創作。

(Youtube 截圖)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