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本土神學

香港人的本土神學


向納粹黨投誠的「德國基督教」

據「2014 香港教會普查」分析,「我們(香港主流教會)呈現是精力下降,停滯發展、向外不感興趣的局面。教會進入『空巢期』,一批下一代出走教會,教會領導層出現斷層危機。」但與此同時,大部份教會亦怠於反省,繼續講一套不合時宜的廉價福音,說信了耶穌就會得到幸福。此外,社會水深火熱,但談起基督教,盡是叫人掩卷慨嘆的鳥事,要不就是一些跳樑小丑。今日跟人家傳福音,難過賣保險。沒有力量、沒有感動,更莫說教會有改變世界的氣魄了。基督教在香港落得如此下場,追源溯本,是過份依賴西方,以致未種出本土神學。

二百年前近代基督教來華,香港因著英國的緣故,教會在香港要地有地,條件是教會一直充當政府的非官方福利機構。而初期來華的宣教士想法很簡單,就是要傳福音,多一個中國人信主,中國就會因為福音而改變。這種方法在當年有效,很多華人被吸納成為信徒,基督教也隨之發展起來。福音救國的想法一直影響著華人信徒,而且影響如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以致華人教會只重視「傳福音」,對社會公義等議題相當冷淡。後來到香港在英國蔭庇下發展蓬勃,加上中共禁止自由傳教,福音救國方法不通。教會又講救國轉而講救人,講「信耶穌得永生」,福音變成一份人壽保,保死後升天。再過二三十年,民智稍開,永生不太吸引,教會再變招,福音變福蔭,信耶穌保闔家平安、笑口常開。

這種過度個人化的信仰,面對當前社會問題,顯得十分無力。現在我們面對的問題是香港急速赤化、三權合一、警察濫權、公義不彰、人口清洗、年青一輩沒出路……以上問題,教會不但無力解決,更有教會領袖高調維穩,依附權貴,連指出問題的道德勇氣也欠奉。教會怎能服眾?怎能得到新生代的支持?基督教的命途就和殖民主派、左膠一樣,一次雨傘革命露了底牌,被急速唾棄。所以,香港教會急需一次革新,不改必殆。

當我們未找到自己革新道路之前,有兩段歷史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三十年代初,德國境內許多基督徒受強烈的民族意識薰陶,對希特拉的當權充滿期望。希特拉早年更揚言要團結德國的基督教會,並建立「正面的基督教」,博得不少基督徒支持。因此,當時「德國福音教會」內洋溢一片擁護納粹政權的呼聲。後來在希特拉推波助瀾下,正式改名「德國基督教」,成為日後希特拉統一及操控全國基督教團體的政治工具。當時,好些基督徒對「德國基督教」的信仰教義及宗教政策深感不滿,遂集結成一股宗教性的抗議力量,形成日後所謂的「認信教會」群體。


解放神學傾向描述耶穌為一個革命家。

七十年代的拉丁美洲,社會極不公義,政府不理民生,而且往往維護有錢人的利益,以致貧窮人成為犧牲者。同時(天主教)教會與壓迫者的政府一同欺壓窮人。基於上述的歷史背景,拉丁美洲解放神學工作者就以「看見神在貧窮人的掙扎和苦難中的解放行動」為他們神學反省的核心。

香港的處境是特殊的,我們受著極權統治,有教會宣揚「順服掌權者」,我們又因著政權對富人的偏幫,以致民不聊生。我們需要勇敢的基督徒對政權說不,與苦難者同行,以行動創造香港人的本土神學。

(原文刊於第二十七期《熱血時報》,於2015年2月15日免費派發。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耶教異聞錄》節目重溫: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7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