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ving (with) Home Forever

Leaving (with) Home Forever


傳統中國文化對家這概念甚為重視。整個社會結構以家為本位,家庭及宗族利益比一切都重要,個人努力是為了光宗耀祖,例如你追到日本妹做女朋友,會被稱作「為國爭光」;家庭中莊閒分明,提倡「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傳統建築如四合院更是此道的縮影。時移世易,縱使長幼尊卑概念逐漸淡化,香港人對買磚頭、為家人搭一個堅實可靠的屋頂這傳統,仍然著了魔似的追隨著。就算每天節衣縮食、供樓供到快要死,也要有自己的家。

Leaving home forever,確實需要很大勇氣。

然而,在香港這急速畸型的環境,本身生活環境已令人喘不過氣來。在狹小空間內相處會令人與人之間衝突變得更恆常,尤其當發現父親利用自己的病大做文章、母親真身是隻瘋狂的龍蝦時,離家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設計師天職之一是解決問題。不過,解決家人的問題,找殺手或溫柔一點找社工應該會更有效。設計師或許能舒緩人離家的憂愁。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像遊牧民族,帶著家一同離去。

方案1:RV(Recreational Vehicle)(類似產品也可叫作 Caravan、Motorhome 或 Travel Trailer)

顧名思義,原意是讓用家到郊區遊玩時可以成為作息空間,不用下塌於汽車旅館或酒店,也不用辛苦的紮營躺睡在凹凸不平的地上,所需設備一應俱全。款式繁多,簡樸版本如德國 Knaus 的 Deseo,室內裝修儼如一個青年旅舍;豪華版本如 Holiday Rambler 的 Ambassador ,長度如一輛旅遊巴。車子停在營區時,車廂左右兩邊能向外伸出以擴展室內空間,室內大都以木材作牆身及櫃門,極具美國傳統家庭味道。RV於北美、歐洲或澳洲等地大物博的地域中頗流行,每年有超過50間公司會展出新產品。更重要的,一輛豪華的RV普遍賣一、二百萬,簡樸的更只需三數十萬。如一定要真金白銀購買住所,RV或者比較能負擔得起。

RV在香港推行,或許能小程度解決住屋問題。無能政府經常提及香港沒地可建屋、陳婉嫻建議天橋底起鐵皮屋,講到底就是有價值地皮只留給大發展商與有錢人。用上RV的話,不需地基勘測,任何地方如空地、廢車場、停車場也能成為住處。設下法定停泊時段,甚至公路也能派上用場。RV的高度流動性也是一個優點,想像一下一開門便到公司樓下是如何的方便。


方案2:船屋

一直認為住在陸地是很笨的生活方式。地球表面有70%都是水,而人類就選擇擠在陸地上。我認為人類總有辦法令自己活在水上,事在人為而已。遷居到海上,人口密度便會相對下降,居住空間也能相對提升。船屋的可塑性很高,如澳洲設計師於2002年開始製作名為 Arkiboat 的船屋。有別於我們於離島見到的,Arkiboat 似一個浮於水面的平台,台上中心位置裝備著一切家裏所需。另外德國設計公司 Confused Direction(對,這是公司名)於2009年起製作了一間名為 SchwimmHaus 的船屋。這船的室內素白的簡約風格,看起來很像是北歐現代房子,跟傳統船屋完全拉不上任何關係。話說回頭,起一條無用的跑道要花上至少千四億,政府倒不如用錢來買幾艘航空母艦,改名香港號並放在公海上,將每天150個新移民送到那兒,讓他們享受如畫風光也不錯。


以上想法要在香港實行當然長路漫漫。基本上,在香港引入任何創新事物也是艱辛,也很可能長路也不會提供。一來這是要撼動極權保守政府的制度,二來這是顛覆當地人民固有價值觀。

這些念頭瘋狂嗎?語有云:「成功需父幹。」年輕一代如缺乏家庭庇蔭、護士女朋友或者具過人的生意頭腦,真的只能買一塊塊的磚頭,上樓機會接近零。既然機會與中六合彩相若,抱著「買樓夢」過活不也一樣匪而所思?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