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鄰舍輔導會總幹事馮綉文及副主席戴健文 談疫情對基層的影響

專訪鄰舍輔導會總幹事馮綉文及副主席戴健文 談疫情對基層的影響


因防疫之名,每個人都變成孤島。

「疫情令我們的生活諸多不便;可有想像過,基層人士的日子,又是如何渡過?」鄰舍輔導會總幹事馮綉文(馮姑娘)問道。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過去如是,今日亦如是。長者、殘疾及智障人士來到我們的日間中心,既可接受訓練,照顧者亦可趁機紓緩一下,無後顧之憂地去做自己要做或想做的事;疫情下,這個緩衝區被破壞,使家庭關係更緊張。」

成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鄰舍輔導會,由義工以鄰舍層面向基層市民提供輔導,協助鄰里互相合作,或轉介至適當的社福及政府機構以解決本身問題。時至今日,機構共有逾一千五百位員工,轄下有八十三個服務單位,港九新界各區都有機構之身影。

馮姑娘與鄰舍輔導會副主席戴健文表示:「鄰舍精神就是互相幫助。一眾同事習慣當接到求助時,大家心裡只想到一件事:不希望社會上有不幸事件發生。為此,鄰舍輔導會會盡力提供支援。過去一年,我們的日間服務幾近完全停頓,有需要的人士都無法來我們的日間服務中心!另外,大型活動都要取消,只能進行少量小組形式的活動。如此一來,不單影響他們日常生活,更為照顧者帶來龐大壓力。」


疫情下,照顧者承受龐大壓力

2021年,全球幾乎因爲防疫癱瘓,香港經濟及市道受到極大衝擊,不少市民失去生計;政府統計處於2021年1月中公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2020年9至11月的6.3%,上升至10至12月的6.6%,創十六年新高。

因防疫之名,每個人都變成孤島。

日日外出都要佩戴口罩,喜怒哀樂都無法透過表情傳達;大部份人不單要在家工作、在家上課,連外出吃飯、與親友共聚等,都受極大限制 - 你有多久沒有到外頭吃飯了?剛過去的冬至、聖誕、大除夕,又是如何渡過的?

「疫情令我們的生活諸多不便;可有想像過,基層人士的日子,又是如何渡過?」鄰舍輔導會總幹事馮綉文(馮姑娘)的提問,亦是今次專訪的原點。「過去一年,我們的日間服務幾近完全停頓,有需要的人士都無法來我們的日間服務中心!另外,大型活動都要取消,只能進行少量小組形式的活動。如此一來,不單影響他們日常生活,更為照顧者帶來龐大壓力。」

馮姑娘以個案為例,解釋照顧者的壓力究竟有多大。「鄰舍輔導會在深水埗設有專為患有認知障礙症人士提供服務的團隊,為長者提供訓練。去年中心同事曾向我們反映,說接到一位照顧者的求助,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女士。她在電話中聲淚俱下,說無法獨力照顧年逾八旬,患有認知障礙症、有幻聽並會走失的媽媽。她的媽媽只有她一個女兒,女兒盡心照顧母親,卻因為疫情,二人多月以來無法外出,被迫共處一室,加上我們轄下的中心須按政府規定而迫不得已暫停非緊急服務,令身為照顧者的女兒壓力爆煲......」

她表示,這只是冰山一角。「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過去如是,今日亦如是。長者、殘疾及智障人士來到我們的日間中心,既可接受訓練,照顧者亦可趁機紓緩一下,無後顧之憂地去做自己要做或想做的事;疫情下,這個緩衝區被破壞,使家庭關係更緊張。」


即使疫情緩和,社福機構與有需要人士都要面對另一個大挑戰

港府的「新常態」改變了市民的生活習慣,住在安老院舍長者不單長時間無法外出,更不能與家人見面。馮姑娘與鄰舍輔導會副主席戴健文均發現,院舍裡的長者的情況有異。「去年我們到安老院舍探訪長者,與一眾老友記聊天時,留意到他們的思想較負面,亦不及以前精靈。從前坐言起行、非常活躍的老友記,變得愛把負面說話掛在口邊,如『人老咗,唔擺得幾耐』,笑容也減少了,行動力亦大不如前。」

「另外,在香港,不少長者因行動不便或缺乏支援而長留家中,為覆診才有機會三個月落街一次,目的是去看醫生和取藥。他們的需要無人知曉,遇有困難時亦無法及時獲得適切的協助,甚至釀成悲劇,實在令人心痛。隨著人口老化,香港的長者人數逐漸增加,『隱蔽長者』人數亦然。鄰舍輔導會花了很多資源與時間去推動『隱蔽長者』踏出家門,與社會接軌。但一年下來,他們都被迫留家抗疫,再次隱沒於社會中。這絕非我們樂見的。」馮姑娘強調,一眾同事習慣當接到求助時,大家心裡只想到一件事:不希望社會上有不幸事件發生。為此,鄰舍輔導會會盡力提供協助。

「社會瞬息萬變,服務對象一定會受影響。雖然中心要暫停非緊急服務,我們的同事卻沒有停下來,定時上門探望中心會員,以了解並掌握他們的需要。至於剛才提到的求助者,我們接到電話後,立即安排她的母親接受上門訓練,同時透過網絡,定時以視像通話形式去教她如何照顧媽媽及解答她的疑難,並提供陪診服務。就我所知,三四個月後,母女關係得以緩和,女兒亦不再鑽牛角尖,負面思想大大減少。」

馮姑娘與戴健文均表示,疫情緩和後,無論社福機構與有需要人士,都要面對另一個大挑戰。「他們來到我們的中心,並非只為打發時間,而是接受專門訓練,以協助他們掌握日常生活之技能 - 口渴時我們會到廚房斟一杯水,非常簡單;但對於長者、長期病患者及殘疾人士來說,飲水並不是一件易事,可能要花幾分鐘或更長時間才做得到,甚至無法獨力完成。」


「幾個月無接受恆常的訓練,他們在過去所學習到的技能就會退化。疫情至今超過一年,他們的技能還剩下多少?我們所能提供的上門訓練服務,雖然已不斷增加人手,但到底都有極限,難以令到每一位服務使用者都能受惠。」馮姑娘認為,必須重新評估所有服務對象的能力,再按個別需要,度身訂造不同的訓練計劃;惟目前無法估算所需的人手與資源。

「鄰舍精神就是互相幫助。2020年乃鄰舍輔導會成立五十二周年。在風高浪急的局勢下,我們更加感受到『一方有難,N方支援』 - 這段日子以來,不少社會賢達及有心人,都主動向我們伸出援手,提供物資,甚至把各區的中心變成『物流中心』,同事每日都忙著將物資和日常生活必需品送到有需要的人士手中。」他又以機構的新服務為例,帶出廿一世紀鄰舍輔導會的面貌。「受疫情影響,老友記以及基層家庭未必能夠外出購買新鮮食材,營養狀況亦令人關注。有見及此,鄰舍輔導會為區內有困難的人士,每星期兩至三次購買新鮮食材並派送上門,同時附上營養餐單,確保他們留家抗疫時亦能吸收足夠營養。」

馮姑娘表示:「這些好計,都由有心人向我們提出的,而且得到不少義工、鄰里及愛心團體響應。充份展現鄰舍輔導會成立五十二周年口號『鄰舍同行,連繫有心人』的真諦。」

鄰舍輔導會成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官民之間鮮有直接溝通,社會上多次發生暴動,市民人心惶惶。聖公會會督白約翰(Gilbert Baker)伉儷來港後成立鄰舍輔導會,並訓練一班義工以鄰舍層面向基層市民提供輔導,協助鄰里互相合作,或轉介至適當的社福及政府機構以解決本身問題。


港府的「新常態」改變了市民的生活習慣,社福機構亦要想方設法去了解基層的實際需要

「前輩說過,當年的鄰舍輔導會義工由一批專業人士所組成,如醫生、律師等,他們以個人身份,義務幫助基層市民 - 此一信念,至今從沒有改變。」戴健文說。「那些年的鄰舍輔導會,乃市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樑。義工定期走到木屋區如筲箕灣愛秩序村、鑽石山大磡村、大坑東窩仔山、油塘茶果嶺等,逐戶探訪並提供輔導。當年大家最想改善生活環境,但因為教育不普及,義工主力為他們寫信予政府申請水電和『上樓』,即申請公屋單位。」他又表示,七八十年代,大家都認定但凡有木屋區,就有鄰舍輔導會義工的蹤影;就連機構標誌,亦是舊式的七層公屋再加兩個往上的箭咀,足見服務有幾深入民心。

接著他又解釋,鄰舍輔導會的英文名稱The Neighbourhood Advice-Action Council(簡稱NAAC)中,有輔導(advice)亦有行動(action),說明機構並不熱衷紙上談兵,而是落區去關顧基層市民的需要,包括房屋、家庭、健康、法律、求職、求學等方面的問題,並提供適切的協助。「無論主動或被動,來鄰舍輔導會尋求輔導的人,想必都有改善生活的理想吧!義工本著『愛鄰舍如同自己』的精神,聆聽他們的心聲,並為他們分憂。」

「雖說那時候的服務以『上樓』為主,但其實鄰舍輔導會一直致力改善社會整體環境。包括爭取訂立法定勞工假期、制訂公開試制度、關注中文成為法定語文等。今日我們收集市民意見,可以用google form或者做電話問卷調查,但我們的義工在六七十年代做社區調查,要親身走遍各區,逐家逐戶與街坊面談並收集意見。」


為確保長者及基層家庭防疫同時每日吸收足夠營養,鄰舍輔導會設服務計劃提供新鮮食材

馮姑娘與戴健文異口同聲表示,當日鄰舍輔導會之人數,無法與今日的規模同日而語 - 現時機構共有逾一千五百位員工,轄下有八十三個服務單位,港九新界各區都有機構之身影;其主要服務對象是殘疾人士、長者、家庭及青少年。故此,說他們了解基層人士受疫情影響的苦況,並不為過。

「在過去,鄰舍輔導會集中於社區發展服務,現在則提供全面的服務,務求讓社會上不同的人都能受惠,包括婦女、長者、青少年、殘疾人士、智障人士、無家者、少數族裔......他們都是社區一份子,而且互相緊扣;我們透過不同的計劃與活動,協助他們與社區連繫,讓群體之間互相影響。他們既是服務使用者,同時亦可貢獻社區。」馮姑娘說。

戴健文補充:「曾有長者參加我們的活動,當熟稔了以後,就請他加入我們的口述歷史計劃,分享自己的故事,同時讓大眾透過這位長者的個人經歷,對香港的社區有更深入的了解 - 深水埗康齡社區服務中心的『留住埗城香』深水埗口述歷史計劃,還有愉景灣『身心靈劇社』長者劇場的舞台劇《那一年傳奇》及《那一年風暴來時》,就是這樣開展。另外,曾有少數族裔人士找我們幫忙,同事在協助他們的同時,順道籌辦活動讓區內街坊與他們聚首,並請他們主理聚會的食物和飲品,大家於活動上互相交流,成功打破隔膜。」


同時,機構亦推出《我們是「鄰舍」 - 鄰舍輔導會五十周年口述歷史》一書,透過訪問不同成員,以他們的故事呈現出機構逾五十載的面貌與變遷,側面帶出五十多年香港的滄海桑田。

「2020年,我們在YouTube開設『鄰舍頻道』並每日定時做直播,設有四個『台』:活齡台、展能台、合家歡台及青年台,以迎合長青幼不同需要。雖然目前大部份中心都不對外開放,但個別人士若要需要,我們仍可提供會面及協助。」

與馮姑娘、戴健文做訪問,過程中很感受到「鄰舍精神」 - 想到一個點子,就研究怎樣執行;想不通,即主動尋求協助;大家一起計劃、行動,眾志成城;過程中或有意見不合,卻不因人廢言,而且目標非常明確。馮姑娘解釋,鄰舍輔導會的機構文化鼓勵大家提出意見、分享想法,對不同人與事抱持開放的胸襟以及廣闊的視野。

「社會每一刻都在改變,我們或許未必跟得夠貼,但一定要多落區接觸街坊!若只安坐辦公室,那就無法了解基層的實際需要。雖然今日的香港已不同舊時,但鄰里間守望相助的精神,卻是歷久不衰,值得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90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