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與死蠢是兩回事

蠢與死蠢是兩回事


自古以來,故事創作的其中一種目的,是藉悲劇/喜劇反映人類愚昧無知的一面。不過,商業電影世界的創作人,有時將蠢當成死蠢。

蠢是甚麼?不如這樣理解︰看重個人利益多於整體,無法衡量一個決定的得與失,結果為個人利益(金錢、愛情、情感滿足等)釀成悲劇。自古希臘時代開始,悲劇周而復始地循這種方式構成;沙士比亞名著《李爾王》中,主角因為想得到的孝心和尊重,而將領地交給兩個只看重其權力和地位的女兒。簡單講,蠢衍生自無知、愚昧、自視過高、不必要的好奇心或重視私利等等。

那末,死蠢又是甚麼?一言以蔽之,脫離常理,無法理解的行為決定。就拿《異形︰聖約》為例,一班經驗豐富的太空工人,降落在異星時竟然彷如仍留在地球般,放下所有安全措施,這就是死蠢 - 稍有常理的都不會作此決定。既然死蠢是脫離人類常理,為何編劇仍然接受其存在?好簡單,故事的進行需要在這前提下埋下伏線,為往後發生的事件提供合理解釋。當然,在眼利的觀眾中這根本不合理。

有人會爭論,若故事的構成容不下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甚至荒謬,故事就無法推展;因為過份追求現實就會扼殺創作。某程度上這是對的,例如科幻片的前設就容許不可能實現的科技存在。又或者故事的類型本身就需要荒謬,如說周星馳的喜劇笑點。不過,死蠢的荒謬,會令觀眾質疑故事的合理性,而以此建立下去的一切,就如同浮沙上的堡壘,一碰即散。

說回《侏羅紀世界》續集《失落國度》,「保育恐龍」的講法根本不成立。因為恐龍乃基因複製的產物,掌握技術的人想幾時複製就複製,何需保育?然後大結局時,其中一位角色是複製人,而恐龍都是複製生物,基於同理心她在緊急關頭開閘將恐龍放生。一個差點被恐龍殺掉的女孩,何以突然作出與自身經歷180度相反的決定?這種死蠢不過是冰山一角,因為幾乎所有商業電影有同樣問題;不過,在編劇避重就輕之下,以笑話或排山倒海的動作場面所掩蓋。

又說一例,《超人對蝙蝠俠》的關鍵一戰中,蝙蝠俠因聽見超人的母親與自己的母親同名,從而確信超人有人性,然後聯手打大佬。這肯定不是正常人會有的思維吧?這種死蠢已不在角色本身,而是編劇本身低估了觀眾的智慧。

我們很難怪像Honest Trailer或Pitch Meeting等網絡影片不斷拿賣座商業片吐嘈,像尋寶一樣不斷發掘故事的荒謬犯駁處。因為這些故事再不合理都好,票房收入仍是動軏上億美元,觀眾依然受落而且看得開心。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59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