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不如昔:舊時中文教學

今不如昔:舊時中文教學


香港教育大崩壞、亂象紛呈,乃眾所周知,並已成共識。當中最為人詬病的肯定是中文教學 - 中文乃母語,教與學從來親切,亦應該是容易的,但現實並非如此,甚或在中學文憑試(DSE)中被考生喻為「死亡之卷」。說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筆者認為目前中文教育必須先撥亂反正,回復從前舊有的優良教學傳統環境。那以前香港的中文教學是怎樣的?且看看著名的小說家白先勇怎樣說。

關於白先勇的創作經驗,在其著作〈驀然回首〉裡有細緻動人的記述。此文過去曾收錄在高中之中國語本課本內,然而卻遺漏了作者的香港學習經驗一段。或是因為這緣故,白先勇2000年在城大辦的〈我的創作經驗〉演講中,劈頭就說:「我在香港是從1949到1952年,只有3年,但這段時間對我很重要。」

他的一句「對我重要」,是指他的中文創作根基是從香港的中小學培養出來。那究竟香港舊時中文教學是怎樣培養出一位著名作家呢?我們就由白先勇自己娓娓道來吧 - 他說,來港初期在九龍塘一間小學唸五年級,「我們每唸一篇文章就要背誦,一個挨一個字的背,還要用毛筆默寫,錯一字扣一分,那時候這都是苦事,現在想想,卻是得對的老法子,背了的書是相當有用的。」

上到中學,他唸的是名校 - 喇沙書院。「那時我們讀的書以英文為主,不過中文老師同樣重視背書和默寫。」那時要背誦白居易〈琵琶行〉(此詩後來稱為古典範文)。他總結香港三年的讀書經驗:「回憶中,以前的香港很重視中文教育,國文老師注重根基訓練,要默書。」

其實不單舊時香港的中文教育如是。台灣作家張大春曾以一篇文章〈作文從小寫.文章長大學〉憶述了如何在國文良師教導下,享受語文美好,影響終生。「除了指斥作文中的缺陷,俞敏之老師教書通常都流露著一種『吉人辭寡』的風度。她平時說話扼要明朗,句短意白,從未賣弄過幾十年後非常流行的那些『修辭法則』,也沒有倡導過『如何將作文提升到六級分』的諸般公式。印象中,她最常鼓勵我們多認識成語,不是為了把成語寫進作文,而是因為成語裡面常常『藏著故事』。」

回顧過去,成長一代就是接受這種中文教育。至於現今中小學各種割裂式的中文教學,只會讓學生愈來愈討厭中文。

以前的華夏中文教育透過對聯、燈謎等文字遊戲,結合時令節慶,寓教於樂,既有趣味,也融入日常生活,跟現今的中小學中文教育大異不同,以教英文文法的方法去教中文,煩瑣乏味,無趣無聊,師生皆苦,亦令普遍學生的中文程度比以前更差。

陳雲先生參加2016年立法會選舉時,曾提出「教育正常化,令港人安心生育」之教育政綱,就是提倡廢除主權移交後的教育赤化劣政,復原1997 年之前的良好教育制度;而他的教育文論結集名為《撥亂反正》。香港的優良中文教育,不是五四式不斷破舊立新的教改,而是恢復中文教學的範文式教學,以內容為主的教學、以背誦默寫為本的教學。學生對學習心生喜悅,中文水準自能提升,如此雙贏局面,何樂而不為?道理簡單,答案呼之欲出 -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0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