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火中秋與管治之術

無火中秋與管治之術



二〇一七年,中秋迎月之夜,我主持網台節目「建國神話」,應節講到香港的中秋風俗,現場直播的節目討論區,大家反應最熱烈的是關於煲臘的話題。

大家有沒有想過,每年中秋節,無論香港政府如何開動機器廣泛宣傳煲臘的種種禍害,再加上嚴厲執法,但是煲蠟為何還是會禁之不絕?

如果你的年齡是經歷過蠟燭紙燈籠的年代,就可以回憶一下,當煲蠟大行其道之際,正正就是有人認為蠟燭紙燈籠太危險,以塑膠燈籠取而代之之時。

塑膠燈籠,最先還是用蠟燭,後來安上燈泡,再加上音樂。聲光塑料燈籠,完全符合了人們對安全的期望,但卻遺失了蠟燭紙燈籠的樂趣。

甚麼樂趣呢?就是蠟燭紙燈籠有「變化」,小孩提燈出外,要用盡自己的方法保住它不會熄滅,小孩在此互動情境中自然會產生應變能力,如何避開強風、與他人的碰撞,甚至有頑童故意用水槍載入火水,噴射燈籠內的蠟燭,讓成燈籠焚毀的小火災,如此等等變數,在提著聲光塑料燈籠時,因為「不須要」這些應變能力,所以小孩就「沒有」這些應變能力。

網友亞愁也有同樣的童年憶述,其細緻描寫:「細個提燈籠,總要小心翼翼,先將蠟燭點著,滴一滴溶掉的蠟,把蠟燭固定在燭座上,將燭座的四隻薄翼向上屈,成兜狀,然後將蠟燭鎖死。不要小看這個裝蠟燭的步驟,細路手細,又怕火,要一步步完成,其實是對小童很好的訓練。好不容易裝好蠟燭,提燈籠才是戲肉。要用竹枝提著燈籠,不打翻,不傾斜不是那麼容易。從屋企出發提到公園那一段路,要避人,避風,不讓火光熄滅。不幸燭光被風吹熄了,還要停下來,一手提著竹枝定著燈籠,另一手用火機小心翼翼地伸到燈籠內再點火,少點平衡力和耐性都不行。」

因為安全理由不鼓勵玩蠟燭燈籠,煲臘就成了相應的代替品,重點一樣,都是玩火。

如今煲蠟被視為危險而禁絕,最有力的論據是會被燒傷,過往也因為報紙上出現過幾宗兒童在煲蠟過程中灑水搶火燒傷的個案報導,致使香港政府更加振振有詞,嚴加取締,其實,火熱而避是人類的常識,因此以前的人煲臘,少有聽說被燒傷,至少我童年的經驗是如此。

再者,在煲蠟過程中,小孩驚訝於物質的循環,原來火可以將蠟融解,冷卻後又會變回原狀,大自然的循環變化對小孩永遠有吸引力。這也是煲蠟為何會禁之不絕的根本原因。

還有煲蠟時,向著滾蠟澆水,頓時烈火衝天,亦讓小孩親身體驗水火不容以及水能滅火的一般慨念,引起對物理的思考。

火是文明的起源,學習用火是成長的關鍵。煲蠟則是人類對火的原始渴望,在兒童身上最能夠顯現出來。

每年中秋,香港政府宣傳大講煲蠟的禍害。因為火是危險的「邏輯」,今年在某些公園連玩蠟燭燈籠都被禁止,在港共政權嚴苛執法之下,香港兒童一代逐漸失去應變能力,變得越來越不堪一擊,缺乏競爭力,容易被中共殖民一代取而代之,香港人口換血計劃配合完成。

莊元生課金連結︰http://bit.ly/2rg622A

相關節目︰
建國神話第19集
中秋風俗與華夏傳統
http://www.passiontimes.hk/prog/26/19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