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怕誰?誰依賴誰?大陸急需滬港通拯救人民幣

誰怕誰?誰依賴誰?大陸急需滬港通拯救人民幣


今年年初大鑼大鼓要開通的「滬港通」,幾經波折後將定於下周一正式啟動。建制派和一班染紅資本家對有關機制異常期待,然而所謂的「互利政策」,實質將會是中共將人民幣國際化的工具。

「滬港通」全名「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簡而言之香港和上海兩地合資格的投資者將可買賣對方市場的上市股票,暫定每年限額5,500億元(人民幣),北向(即買賣上海交易場股票)的限額為每年3,000億,南向(即南下買賣香港港交所股票)的限額為每年2,500億。單從限額看,已見「滬港通」的目標是吸引投資者買入上海股票。

在推行的最初階段,香港投資者將可買入指定以人民幣報價的A股,包括上證180指數成份股、上證380指數成份股,以及同時有H股在香港聯交所的A股等。

由於「北向」股票買賣以人民幣報價,交易亦以人民幣結算,故此有關機制將帶動外地投資者對人民幣的需求。換言之,在中共進行嚴格外匯管制(不能自由對換,息率不能隨意調節)的現在,有關做法是刺激外地對人民幣的需求。而且,單看「南向」與「北向」限額之差別,便可見「滬港通」是為人民幣服務。

以往,中國依靠壓倒性的人力及資源優勢,不顧一切的發展工業出口賺取大量外匯,即所謂的粗放式經濟;但是,因為工資不斷上漲,大量於中國設廠的生產商(或代 工商)逐步將生產線移至東南亞各國甚至回歸本國;而且,自金融風暴後歐美大國元氣大傷,令中國借出工業出口所賺取的外匯逐步減少,粗放式經濟逐漸失效。

這時候,就必須借助其他方法增加中產階層數目並帶動消費,即內部需求。做法之一,是借基建推動製造發展而推動內需。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陸推出4萬億基 建發展,但事實證明,大陸建設如高鐵、公路、機場等並沒有實質作用;而且,由於大陸消費品或投資產品的質素太差,加上中國社會欠缺保障,人民多將收入儲起,或往外消費(或購買入口貨品),內需推動消費的做法又失敗。

這時候,中國急需另一種方法推動經濟,做法之一是發展資本市場,吸引外國投資者買賣人民幣標價的股票、債券及基金等,提升投資者對人民幣資本的需求。中國嘗 試應用多種方法,包括人民幣離岸結算市場及中國國內自由貿易區,但成效不彰。人民幣不能成為國際流通的貨幣,中國的股票市場亦成不了國際的資本產品交易中心。

中國現階段開放資本賬,風險太大,人民幣的支持不足,很容易成為狙擊目標,一旦開放,極可能崩盤收場。於是,中共要盤算出一個方法,在人民幣匯率限制下借用一個可控制第三者機制推動人民幣資本買賣

 即「滬港通」。

「滬港通」的開通,證明中共急需利用香港的港交所,利用其完善的監管機制,與已發展國家看齊的法律,以及累積多年的國際信譽,吸引外地投資者買賣人民幣計價的資本產品。換言之,是借香港作跳板進行間接的人民幣國際化,拯救中國的資本市場以至整體經濟。這一步,亦是中共盤算經濟發展策略的重要一步,用最低風險的方法,逐步將大陸資本市場國際化。這亦顯示,中國以往所做過的全部方法,包括上海自貿區及深圳前海貿易區統統失敗。沒有香港健全有信用的市場,中國甚麼都做不了。

從政治角度思考,中共一度將所有利己的政策說成是對香港的「恩賜」,早有借 CEPA 吸盡香港服務業精英,現有「滬港通」利用香港交易市場。而在佔領運動持續的四十多天,中共一度延遲「滬港通」開通的時間,製造出「中共懲罰香港唔聽話」的假像。不幸地,不爭氣的中共還是要在下周一(11月17日)「開車」,到底是誰需要誰,誰在著急,今日顯然而見。

進一步推論,市場交易需要穩定的社會,若港共(或指梁振英及麾下少數好戰「鷹派」)「實踐承諾」貿然用防暴隊進行暴力清場,香港的國際地位和信譽將一鋪清袋,各類資本將被大幅度拋售,已發展國家的投資者將迅速撤資,外國將推行貿易限制懲罰港共暴行。一顆子彈,一枚催淚彈,將引發不可收拾的後果,令中共失去最後一條生路!

亦即是說,是中共需要香港,不是甚麼「恩賜」香港。一場「滬港通」大戲,是中共對香港依賴的鐵證!

所以,我們正拿著它的要害!


(圖片來源:經濟網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