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lumhouse Productions看低成本藝術

從Blumhouse Productions看低成本藝術


每個時代該有它的傳奇,但今次說的不是漫威或迪士尼,而是在低成本驚慄片界別享負盛名,專門「刀仔鋸大樹」的Blumhouse Pictures。

低成本不等於cheap,更不等於爛做,看Blumhouse近十年的戰績就知。由開業初期賺到笑的《午夜靈異錄像》(Paranormal Activity)系列、《兒凶》(Insidious)系列,到長拍長有的《國定殺戮日》(The Purge)系列、《訪.嚇》(Get House)、《亞馬遜食人獄》(Green Inferno)到《死亡無限Loop》(Happy Death Day)等,無一部蝕錢,部份作品更是贏得口碑,開創類型潮流。於片廠MIRAMAX出走後創立Blumhouse的Jason Blum,對電影製作有獨特見解,而他的經營手法亦絕對值得參考。

第一,make it cheap。想賺錢前第一件事要思考減少支出,Blumhouse專攻五百萬美元以下的低成本製作,即使是賣座系列的續集,也不會超過兩千萬美元。或會問「吓?荷里活不是大片代名詞嗎?」但你可聽過「投資愈大風險愈大」?五百萬是最保險的數字,戲院上畫基本收入有約兩至三百萬,而iTunes直接上架亦可保證有兩至三百萬收入。Blumhouse思考的不是槓桿投機,而是從實際可預期回報中調控成本。

第二,no newbies。出手低,班底亦要降級 - 對!雖然對導演乃至創作人而言就是另一回事,但Jason Blum表明不會起用新導演,因為他們無前作可鑑;反之,他聘用一班有資歷、有成績但對業界保守作風不滿的人士。Blumhouse為他們提供創新平台,並為他們的作品包銷,只要他們接受低成本,接受電影不一定會在戲院上畫,接受沒有大卡士,就可享受非常自由的創作空間。

想深一層,在電影中,明星效應也非如想像般見效。看《Cats》,爛片就是爛片,蝕錢是註定的,再多明星參演都於事無補。

第三,don't eye on cinema。拍戲的,有誰不想過電影大亨的癮?但對Jason Blum而言,此種想法愚不可及。到底要風光上畫但蝕宣傳費,還是靜靜地在iTunes搵大錢?當然是後者最實際。相對大片商們,扭盡六壬把電影托上戲院,Jason Blum將某些作品直接在iTunes上架,省下來的宣傳費,分分鐘夠開另一部電影。

第四,don't think for the audiences。驚慄片不是要在戲院看才過癮嗎?Jason Blum直接叫你無須為觀眾思考這方面的問題。畢竟已2020年了,這一代觀眾不需接受「怎樣看電影」的教育。何不安坐家中看電影?電影是否直接上架iTunes不是問題;最重要是,觀眾受落嗎?創意能突破框架嗎?

話說回頭,最近有Blumhouse的作品在港上畫,剛看罷《隱形客》(The Invisible Man),三月底就有《Hunt》。觀乎口碑,看來他們又會大賺一筆!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9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