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而知學讀《易經》

困而知學讀《易經》


華夏士人傳統,困而讀易 - 周文王被商紂囚禁,困而演易。孔子周遊列國,推行仁政,不為世用,如喪家之犬,晚年好易,以致韋編三絕,寫成《易傳》,將《易經》原本的自然哲學賦予道德涵義,可以說,沒有儒門《易傳》,《易經》只是一部普通的占筮之書,不會成為影響華夏文化最深遠的經典。

牟宗三先生二十四歲在北大哲學系讀書,並寫出第一部學術著作《易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因為此書,他與胡適交惡,不能留在北大任教,生計無著,人生漂泊,據其《五十自述》所書,曾有一段墮落日子,意志消沉,困而讀易。

遠至日本,華夏易道東傳,日本商人高島吞象因罪入獄期間學易得悟,占筮如神,被尊稱為「日本易聖」。

《易經》裡的君子、大人與聖人


《易經》難解,不只在文字。困卦的卦辭:「困,亨。」困,自困、受困、困難,何以會亨通?《彖》曰:「困,險以悅,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究竟甚麼是君子?

根據《易經》,有德無位是君子,有德有位是大人,有德有業是聖人。〈大象傳〉六十四卦,當中五十三卦論及君子,有德而無位,反映《易經》是一部憂患之書,〈繫辭〉說:「其辭危,亂世危言也。」經傳作者周文王與孔子,二人在生時均是有德無位的君子,死後成為有德有業的聖人。

〈繫辭〉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觀之卦爻辭,最常見吉凶悔吝,四者之三為負面之辭,再加一無咎,咎是負面,亦是從負面之無來說正面的無咎。吉與凶相對,悔吝處於中間,悔於人事,吝在自己感覺,蒙羞。四端之心,羞惡之心,現代政治之亂,在於上位者無羞惡之心,人無恥即無敵也。

「韋編三絕」新解

困而學易,歷史文獻而言,文王困而演周易,作易之心在知困及解困,故易為憂患之書;孔子栖惶列國十四年,如喪家之犬,自衛返魯,晚年好易,以致韋編三絕 - 既言勤於研易,亦反映讀易現況,要經常多卦對照而觀。本卦以外,有錯卦與綜卦,錯綜複雜一詞由易經而來,因此孔子的韋編三絕是有其研易之必要。

韋編三絕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問題來了,孔子晚年整理詩書禮樂,何以只說他讀《易經》而韋編三絕?

也許可以想像孔子是拆開周易的排序,對《易經》的含義產生新的領悟。以第四十四卦姤卦為例,姤卦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柅是煞車器,金屬,堅固。陰爻是指小人,要以金屬煞車器制止其向上發展。因向上發展,第二爻陽爻變成陰爻,就會變成更壞的第三十三卦遯卦。陰爻再向上發展,當第三爻陽爻都變成陰爻,就會成為最壞的第二十卦否卦。

孔子要將周易的排序解開,即是韋編三絕,第44姤卦接著第三十三卦遯卦,再接著第二十卦否卦,才看得出《易經》深藏的含義。

明末大儒王船山反清舉義失敗,三十七歲起潛心困而讀易,就看見《易經》內藏的君子道消的含義。他在《周易外傳》揭出易藏之義:「姤,陰長之卦,自姤而遯而否,早為君子道消。」

《易經》四大難卦之首卦是屯卦。屯之綜卦為蒙,屯者,萬事起頭難,像初生之草從間隙中長出,困而知學,蒙童以教。孔子因材施教,學分四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學,困而不學。」困而知學,是第三等,〈學記〉言:「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困而知學,時過而學,故為第三等。因此《易經》難卦,解困之道首要在學習;此亦貫通孔子《論語》,首篇〈為學〉第一的開宗明義。

(圖片來源:Cooltoye|CC BY SA 3.0)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0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