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的「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余杰的「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余杰的《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下稱《大光》)第三冊,論及華夏文明之缺憾,及探討耶教來華的成敗得失。其中引述了張君勱與錢穆的中國政治史觀分岐,前者指出:「……錢氏錯在對史實的敘述『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而余氏補充說:「……也就是精心選擇部分史實支持其觀點,而對與之觀點對立的史實視而不見,有違史家持守真相的基本職業素養……」

上期本欄提及,余杰也願意承認,加爾文主義者全面主導的政權,也難以長治久安之史實,算得上有起碼的自知之明。然而這並不足夠 - 他在別的作品,也犯上了「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之謬誤。由於已在熱血時報網台節目中詳細評論《大光》系列,故此現在焦點放在他另一部「未來」作品《百年左禍與西方危機》(部份關鍵章節,已提早獲授權在網媒刊登)。在一篇訪問中,余杰稱該作品是「希望梳理一百年來左派意識形態的來龍去脈,探究美國為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以此警醒更多讀者。」

當中一篇節錄文章,名為〈韓戰: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相信一眾熱血時報讀者,乃至於一般反共立場的讀者略看該文,不難對麥克阿瑟抗共意志,及對亞洲戰線重視之遠見肅然起敬。不過若閣下有一定的二戰史及冷戰史知識,則恐怕會啞然失笑 - 該文提及麥帥於東南太平洋反攻,以及韓戰時仁川登陸的豐功偉業,偏偏對其敗仗輕輕帶過。勝負乃兵家常事,問題是麥帥要為自身的兩大挫敗,負幾多責任?

公關戰的「軍事天才」

1941年夏,東亞戰雲密佈,美國更新的「橙色三號作戰計劃」(War Plan Orange-3, 簡稱WPO-3), 判定菲律賓的兵力不足以守衛全境,故打算開戰後集中兵力固守巴丹半島。麥克阿瑟接任當地總指揮後,卻認為此計劃過於保守,主張與日軍決戰灘頭,而獲得總統小羅斯福同意。

日軍偷襲珍珠港九小時後,菲律賓的美國空中兵力大多被日軍於地面上炸毀,乃至其後英國皇家海軍兩艘快速戰列艦在南中國海被日本海軍航空兵擊沉,英軍在馬來半島崩盤式敗退。但麥帥仍堅持其原有研判,等候日本主攻勢至第三週(12月21日),對方在林加延灣登陸而接戰,慘敗而潰退,到聖誕前夕麥帥才回復「橙色三號作戰計劃」,但原本充足的補給品,來不及全數運往巴丹,結果業已折損三份一兵力的守軍,苦撐四五個月後投降。

巴丹半島可多守一年半載,對太平洋戰爭大局影響輕微,只是麥克阿瑟手下子弟兵進日軍戰俘營受苦的日子有所縮減,以致有更多人得以生還。此事麥帥令人非議之處,是他在共和黨及其友好媒體有深厚人脈關係,此役期間及繼後,他宣稱退守巴丹之策乃其先見之明,使日軍合圍美菲聯軍之計落空,美國公眾信以為真,視他為英雄。小羅斯福一來不想動搖民心士氣,二來為恐怕他成為總統大選對手,就不予以追責 - 說到公關戰,麥克阿瑟真是個「軍事天才」!

韓戰定下今日局面

九年後,歷史再度重演,這次卻影響深遠至今:仁川登陸大勝後,聯合國軍北上,意圖一統朝鮮半島。其時中共已經表明, 一旦越過「三八線」,將會干預,及至1950年初冬,已有情報顯示中共部隊大舉集結於中朝邊境,麥克阿瑟卻掉以輕心,最後果然兵敗山倒,漢城兩度易手,三年後停火,兩韓大致維持對半分治局面。

若他吸收自身歷史教訓,在朝鮮半島北部的瓶頸地帶(即東至龍浦里西至大同江口),構築重火力支援的縱深防禦,抵擋「人民志願軍」的反攻,也許今天的朝鮮半島,南韓得以控制平壤、元山及開城,有望成為更大的經濟奇蹟;北韓僅以鴨綠江口的新義州作首都,也是唯一的大城市,整體國力貧弱如阿爾巴尼亞,即使有核子彈道飛彈計劃,規模肯定大幅縮水。更幸運的,也許是「蘇東波」時北韓可能已經不支倒台,大韓民國同步實現民主化及統一!

至於余杰附和麥帥「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韓戰「補救方案」(結果被杜魯門撤職),則恐怕是反共情緒過頭了(詳細討論要另文著述矣)。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95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