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症陰霾 考驗社會秩序倫理

武漢肺炎疫症陰霾 考驗社會秩序倫理



「中港融合」政策實行多年,今日終於為香港帶來了武漢肺炎,嚇得港人足不出戶,市面街頭堪比十七年前沙士肆虐,經濟蕭條時的景況。之前的反修例抗爭,大家都不禁為「香港人質素」感到驕傲,豈料不過半年就要收看萬人空巷搶購廁紙和三五成群為買口罩怒踢店門等等荒誕畫面,不禁再次懷疑社會和人生。

突如其來的瘟疫和天災,有時是社會和民眾質素的試金石。最多香港人嚮往的日本,遇事時總是秩序井然,連幫會也主動提供濟助;至於深圳河以北的魔幻奇異國度,民眾哄搶物資,幹部上下其手,媒體賣弄溫情。是故每年的「全球最宜居城市」頭十名,可以有大阪但不會有上海,香港的名次則逐漸由大阪趨向上海。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在武漢肺炎此役顯得黔驢技窮,澳門和大陸官員現在茶餘飯後的話題,恐怕都是恥笑林鄭月娥的無能。剛踏入廿一世紀二十年代,才第一年香港就急不及待的告訴世界自己是「失敗國家」(failed state),即使沒有彭博社發表的評論文章,國際社會也必定察覺得到。

中國大陸的潛在患者仍然在香港自出自入,公營醫護人員裝備存量告急,政府口罩在網上供人認購,商戶乘機抬價發售次貨劣貨,於是社會人心惶惶,民眾紛紛在家中囤積大量日用品,令獨居長者和殘疾人士更加無助。爭先恐後「人踩人」的現象,反映了「社會原子化」,鄰里互不信任,各家自掃門前雪,社會秩序倫理瀕臨瓦解,令專權者心中竊喜,這才是本席眼中的「失敗」之處。秩序和倫理看似食古不化,在危難時卻會產生奇效。當然,民眾喪失守望相助精神默契和容易陷入恐慌,是由於蒙受了多年苛政的傷害,所以罪不在己;不過,要療癒重獲新生,實在不容易。

華夏文化有「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理想,西方自由主義也會推崇「大市場小政府」,兩者同樣相信,沒有政府的領導(或干擾)下,民眾終會自行協調出一套大致穩妥的秩序和倫理,運行不悖。心靈健康且茁壯的國民,在瘟疫中不會輕易自亂陣腳,更不會甘於被專權擺弄日常生活。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8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